质量认证体系危机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978 浏览:93064

“不把消费者当回事”.别的不说,只消看当火腿、肉松、禽蛋、奶粉、大米、水产等几乎所有最普通的入口之物都曾被“毒”光顾,而国人对此的最激烈的“反应”是去海外抢购奶粉,除此以外几近麻木,就可知国人即使想“重视”质量,都无从“重视”起.例如,据媒体报道,河南双汇集团屡屡被质量问题困扰,走出“”阴影的双汇,又陷“蛆虫门”质疑.让消费者只能无奈的说一句“真心伤不起”.也没有几个人会去追究毒食品制造某些企业是否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证机构是哪家.这倒不是人们“宽容”,而是都认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本来就当不得真”!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尴尬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到2012年12月,中国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证书是337821张.涵盖行业面包括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企业.而根据2006年底统计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70个国家颁发了ISO9001:2000版认证证书897866张,其中向中国颁发的占18%,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都相当可观的质量认证证书能否说明国人对产品质量和怎么写作质量的重视?

国际通用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遭遇“当不得真”的尴尬,是体系不适合中国国情,还是有其他原因?

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诞生于1987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946年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中,介绍了二战时期的美国军用飞机如何从手工业的制造方式转变为流水线生产,在制造军用飞机上引起了“管理的革命”.

美国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或多或少都是人工制造的,它由熟练的技师在狭小的工作车间里生产,每次只能生产2到3架.珍珠港事件以后,战况逼迫美国要将每次的产量提高到几千架.如此,就不能靠手工作业,必需引入流水线生产.而流水线生产的主要特点就是零配件的标准化,以往的熟练技师操作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必须针对飞机本身开展“革命”――将手工业作坊式制造出来的飞机进行拆分,根据其构造原理,重新设计每一个零件,使零件具有很强的可互换性;工艺设计也进行革新,将每一个零件的生产过程设计为一系列简单的重复操作;通过岗位培训,让非熟练工人都能够通过简单操作迅速又精确地制造每一个零件;最后集现代“组织”(德鲁克认为,公司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组织,即人文组织,而不是单纯的生产机构,这点极为重要)的力量,将成千上万个标准化零件准确无误又高效地组装成飞机.这种有序的生产过程,必须在有序的管理下进行,必须将质量目标和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措施付诸于文件,否则就不可能“有序”生产,而只会陷入一片混乱.这就形成了文件化的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态.美国在1939年一年才造了5865架飞机,而在珍珠港事件结束后的1942年到1945年四年中,造了274971架军用飞机,是1939年制造飞机量的47倍.这不是美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果,而是现代化管理的成果.说明现代化管理适合美国国情.


那么,现代化管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呢?中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三十多万个,但为数不少的企业并不是应生产怎么写作活动本身需要去通过认证的.虽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自愿”的,然而大多数已经通过认证的和准备申请认证的,是出于社会大环境所迫:到社会上去参与投标,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要进入商场,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甚至到银行去贷款,也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认证的可以多贷到款等等,表面看起来全社会都在青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其实不然.这反映了社会的诚信体系缺失,只能权将一纸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当成诚信替代品.只是中国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本身已经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又怎么能反过来证明诚信?这说明中国离“消费者说了算”“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的市场经济社会还远着呢.在真正的市场经济社会,消费者用钱为自己认可的产品,畅销的产品基本都是消费者满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在中国不一样,产品畅销可以是因公款消费而畅销,可以因政府采购而畅销,可以是因领导旨意而畅销,可以因公共关系活动出色而畅销,唯独因“普通消费者满意”而畅销的,还真不多见.当市场大环境良莠不齐,招投标、产品进入市场、银行贷款等市场行为必然会作出“设限”反应:先将未通过质量认证的企业限制在外,因为通过质量认证的起码还能证明企业是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看重质量认证证书,是在缺乏诚信的中国式市场经济社会中,商家低成本的道德筛选行为.

如此看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中国的遭遇还不是适不适合国情的问题,而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扭曲的市场扭曲利用的问题.

这才是中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体系归体系,做归做”的“两张皮”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众多企业需要通过认证,并不是企业自身认识到了必需将增进顾客满意当成企业的战略需要,而只是将认证证书当成敲门砖,去敲开招投标的大门、敲开产品市场的大门、去敲开金融贷款机构的大门......

唤醒“认证觉悟”,“必需把消费者当回事”

中国的质量认证机构当然发现了这点,所以全力以赴去赶商机了.质量监督部门当然也发现了这点,他们中有些人就利用职务之便充当了掮客的角色.

于是我们看到,认证机构之间竞争空前激烈,到了眼下,一些小型企业的认证费用已经只消八千元一万元,派个从来没有企业工作实践的年轻人,几天就可以将“认证”搞定.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大的集团公司的质量管理认证,往往是由权威的质量监督部门的官员将“生意”介绍给有关认证机构,自己拿取“介绍费”.介绍费可以高到占大集团公司所支付的认证费用的一半.

所以,不要奇怪为什么中国既看重质量认证证书,却并不把通过质量认证当回事――你能相信万把块钱就能换来管用的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你不怀疑认证机构拿着缩水一半的认证费用,能不带任何不良情绪帮助客户建立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笔者认为,纵然市场经济大环境逼得一些不具备“认证觉悟”的企业要趋之若鹜去“写”一张认证证书,但如果中国的质量监督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也是管理、监督认证机构的部门)和质量认证机构自身将推行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当成神圣的职责,而不仅仅是当成对自己有利的“生意”,起码,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社会公信力不会落到象今天这样谁也不当回事的地步!众多令人瞠目的食品质量事件也不该由那些通过质量认证的大型企业制造出来!

应该指出,众多中小企业虽然因为质量认证证书的滥发而不相信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对他们“有用”,但他们也在努力寻觅其他对企业“有用”的管理理论.长江三角洲的一些中型民企高价请来台湾的企业咨询机构讲授源自日本的5S管理还颇有心得,尝到甜头的企业现身说法介绍5S管理.5S管理就5个项目: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其实,ISO9001:2008中7.1条“产品实现的策划”的要求,已经将5S管理的全部内容都包括了,而将5S管理中涉及的事项写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将这些要求向企业管理者讲授,这都是质量认证机构该做的本职工作.当通过了ISO9000族认证的中小企业主齐声称赞5S管理时,应该引起推行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国家有关部门的深思.

必须指出,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只能是真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只能是“必需把消费者当回事”才能生存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产物.中国现时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制来的,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产品是为了完成计划,“不把消费者当回事”是逻辑的必然,当“以阶级斗争为纲”白热化的时候,“让顾客满意”还属于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反动言论呢.但在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中国的经济大环境还是不把消费者当回事,这不但单是特定历史阶段“不把消费者当回事”的惯性的必然,也是社会优质资源被一些权力机构和有权者优先占有享用的傲慢使然.要根治中国质量问题的频出总根源,一是需要全社会真正以人为本,二是有待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强健起来,只有中国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强健,才能促进中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社会.

在谈及质量管理体系时,怎么插进来“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非常重要的.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1:2008)》中总则的第一句话是: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英文原版是“Theadoptionofqualitymanagementsystemshouldbeastrategicdecisionofananization.”在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anization这个单词,即“组织”.为什么这个单词重要?德鲁克在1946年就告诉我们:公司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组织,即人文组织.虽然在很多人眼里,“现代工业生产的本质并不是社会组织,而是原材料和工具”,德鲁克认为持这种想法的人们都不理解什么是现代生产,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不是原材料和机器,不是流水线传送带,也不是机械装置和技术,而是“组织的运行机制――这里指的是人而不是机器的组织.”“只要拥有人文组织,我们就可以立即生产新的原材料,设计能满足新要求的新机器,以及建造新的厂房”――请注意,德鲁克说这些话的背景,正是本文开头提到的美国成功地用流水线制造飞机来替代了手工作坊式的制造飞机.

德鲁克强调,“人文组织是任何行业都不可缺失的,它是工业区别于工场手工业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是现代工业,尤其是大规模生产行业的基础和意义所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械工业之间自觉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有序的关系.”以此来理解“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这其实是将“人与人之间、人与机械工业之间自觉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和有序的关系”这个大工业生产的基础问题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也说明只要真正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体系,就是“以人为本”!

因此,“贯标”――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贯彻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是极其神圣的工作.认识这项工作的神圣性,让更多人从这项神圣工作中得益,任重道远!

(作者为独立撰稿人)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