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思路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76 浏览:136604

摘 要:实现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必须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调整充实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从而形成适应地方性发展的专业框架,体现不同的建筑学专业特色之路.

关 键 词:建筑学整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177-02

1背景

严格来说,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学专业肇始于1927年,当时是由国立大学(现东南大学)所创办.自那时起,在近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全国中仅有十几所大学设置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学科.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已达220余所,其中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备案的有75所,通过建筑学本科专业评估的有35所.

一方面,欧美(以德国包豪斯及俄国呼捷玛斯为代表)的学院派教学体系一直被我国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沿用至今.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正面临着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性阶段,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城市边缘的自然村落逐渐发展为小城镇,而小城镇又进一步逐渐发展为城市,造成了社会对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过去那种“整齐划一”的专业教学模式已明显落后于当今的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尽管近些年,各院校都试图对这种相对封闭保守的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但整体上并没有变革性突破,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因地制宜,研究并践行符合自身特点的建筑学教育模式?以应对自身定位相对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等种种不利问题.

不同的层次的院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筑老八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最早开设城市规划、建筑学专业的八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和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后四校是为了平衡全国各地区的建筑院校布局,在1952年院系调整合时并出来的;前四所院校则在建筑学专业来讲则是师资力量强大,学术血统悠长(主要承袭欧美及日本).这八所学校构成了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第一梯队,自成立伊始就培养了大批建筑学专业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富于创新精神的国际型专业人才及专业领导者仍是他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自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等教育生态发生了极大变化,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省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省部共建大学”、地方性直属高校三大模式并存的结构.地方所属高校(省属高校)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以怎么写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鉴于地方高校生源和毕业生就业去向带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应以培养“在地”人才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

2现状

我国重点名校和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近似、教学大纲趋同、课程设置雷同、教学方法如出一辙.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体系陈旧、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弊端.除此之外,缺乏有效的政策、法律保障,缺乏专项资金的支持,设计企业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不足,导致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

目前我国工科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四大模块组成:以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为核心的设计课程模块;以建筑结构、建筑设备、建筑技术、材料和构造课程为代表的技术课程模块;以建筑史为代表的建筑理论课程模块;以美术训练和电脑软件为基础的表现类课程模块.

2.1技术类课程

这类课程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附加部分图纸或习题练习,完成课程的总体授课.由于采用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导致了学生毫无拓展创新思路的意识,缺乏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仅仅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譬如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教学思仍然延续了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教学思维,过于注重力学和结构的计算公式推导,基本不考虑建筑师执业过程中对技术综合设计创新能力的需求;建筑技术和材料课程则明显缺乏综合训练的内容.

2.2理论类课程

“治学先治史”是我们经常说起的一句话,它表明了专业历史在各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建筑历史(理论)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视野的宽阔程度,从而深刻影响学生的未来的专业发展.

但建筑史的书籍尤其是建筑批评类书籍的相对缺乏使得许多学生建筑理论积累明显不足.我国现有建筑学教学体系(无论是理工类还是艺术类院校)中,本科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理论研究或讨论几乎一片空白.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建筑的理解往往等同与表面形式或功能排布的抄袭,他们虽然开口“高技”、闭口“极少”,却不知其是何意,源自何处,因何产生,到底有什么存在意义.


2.3设计类课程

大多数院校都选择按建筑类型来安排设计课程及练习:一年级安排美术基础及建筑初步等课程,其后的二年级至五年级每个学期由浅入深,由简单功能到复杂功能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课题,如先是阅览室,小餐厅,独立住宅,幼儿园然后到俱乐部,博物馆,写字楼,旅馆,影剧院等.仅通过几个有限的建筑类型也很难全面了解建筑设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一步造成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严重脱节.

我国现行建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18周设计院实习则显得周期较短,同时设计院建筑师们有自身业务压力,根本无瑕指导实习的建筑系学生,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实训项目只是走走过场,根本没有起到实际作用.3改革思路

从专业教学目标来说,学校的专业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理解建筑的文化属性和工程属性间的关系,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了解一个建筑从概念设计到最后竣工所要经历的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1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看,必须坚持以增强综合能力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为目标,整合传统的基础课模块、设计课模块、技术课模块、理论课模块的教学安排.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探讨新的课程大纲,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设置多个主干课程系列,突破以建筑设计为主干的单一课程模式,这些系列互为依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意识突出建筑节能、生态环保等新兴技术热点.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符合建筑学专业特点和本科专业评估的要求.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优化选修课,增设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科学.

3.2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提出了基于“技艺”整合原则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从教学组织的整体性、教学进程的连续性、考核方式的动态性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体系建构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1)教学组织的整体性.“技艺”整合原则下的建筑学教学活动,以建筑设计模块课程为纽带,以方案设计为中心,结合结构选型设计、电力设计、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尤其重视防火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在整合设计的过程中,采取师徒模式(导师―学生)进行授课,各个导师和学生根据兴趣及方向双向选择,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各自的设计课题,并依此优化各自的教学进程,百花齐放.同时注意导师与学生间尤其是各个导师间的交流沟通.

(2)教学进程的连续性.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涉及到“技术”的基础课程模块所处的平行并联状态打破.紧密联系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物理(声光热)、建筑构造、建筑安全等多门课程,以设计课程模块中学生的设计图纸为核心,打通原先各自为政的不同知识体系.

(3)技术(理论)课程模块期末考核的动态性.突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核心地位,整合的方案、技术、艺术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求各个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围绕上一学期或正在进行中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图纸布置单元训练环节,最终将建筑设计模块图纸作为期满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全抛弃以往那种传统的评价体系(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后者以理论的论述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作为考核的重点.

4结语

在实践类课程中,还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在总结建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