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书,怎样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10 浏览:4642

在这儿就谈两件事:一是怎么读书,二是怎么思考.其实这倒应了孔子他老人家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就是在为这两句话做注脚,谈谈具体来说怎么读书,怎么思考.

怎么读书呢?我想从不喜欢读书开始谈起,我觉得我所见到的情况,无论小范围还是大范围,都不怎么令我满意.和其他民族比较起来,我们这个民族现在不太爱读书.举个例子,看人家日本的地铁里,等车的所有人都拿着书看,车来了以后,上车的上车,下车的下车,很拥挤,相互把位置调整调整,从兜里拿出书报继续看,一个车厢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站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对比而言,我不得不得出这么一个看法,我们不大爱读书.


人跟人不一样,不是人人都爱读书.有些喜欢做实际的事情,比如采购员、商人,他们不一定爱读书,也未必需要,是吧?但就连我们大学当中,就连我们名牌大学当中,我所看到的读书的情况也是很不令人满意的.在大学教书的七年来我只见到一个学生,在我教“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的时候,感觉这个学生读这路书有点儿痴迷了,很快我读的书他差不多都读了,我们能对上话.这以后他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学术刊物上关于社会学与生物学交叉的新成果发过来,我很受益.我就碰到这么一个学生.我非常高兴,也非常失落,这样的学生怎么就碰到一个呢?

什么原因呢?我们学的东西太狭窄了,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有被动地去重复,去记忆.这个理由我想是成立的,但是充分吗?我怀疑.日本的中学教育也非常残酷,听说日本的厕所里面都写了很多考题,比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湖是等准备高考已经到了如此残酷的程度,同学进了大学以后,第一年也是要松一松、歇一歇.可是日本民族,包括他们高校的同学仍然热爱读书,从地铁上看到的现象不会欺骗我们,足以证明这个民族热爱读书.所以我感觉刚才那个理由是成立的,但绝对不充分.还有什么原因呢?我们的大学教育专业化太早,而后还是大家学的东西狭窄、单调,同学没有较多的选择余地.这是我猜想的又一个原因.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氛围太过功利,不重视主体自身的乐趣,不重视开发主体阅读的兴趣,这种氛围之下人们动辄要发问:这有什么用?能帮我找工作?能帮我升官?能帮我赚钱?对不住,往往都不能.很多人类的文化精品不能帮你这个忙.我希望我所培养的学生博览群书.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你才能够发现你自己,知道自己读书的乐趣、研究的乐趣在什么地方.而且,如果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太窄了,写的书没人愿意看.中国的经济学家和外国经济学家写的书比起来索然无味.差在什么地方?我觉得专业上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国外的优秀经济学家们非常之博学.知识面太窄了,书写得没有味道,人家怎么能爱看呢?

读书就说到这儿,下面转向另一个主题:思考.要从解释你身边的生活开始,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思考,要学会解释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疑团.你要对你周边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问为什么.可能你跟你的很多同龄人不一样,你除了活着以外还会经常好奇和提问:哎,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刺激我们的好奇心,可以诱发我们去思考、去解释.比如家里的状况,你来到世界上最先目睹最先感受的小环境;比如你亲属的谋生之道,他们靠什么活着,他们中怎么有的人下岗了;他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在职业上,在社会地位上;在你记忆中你的家庭消费在这二十年来的变化,这种变化怎么样发生的,和大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故事会更多.那些大思想家们的思考、研究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融于一体的.

再给大家说一个培养思考能力的小手段:记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对照、相互促进的.你对书本理论学得越多、理解得越深,你就能在观察周围的生活时有更深的理解,跟没有读过那么多理论的同龄人比起来,对生活的解释就不一样.

推荐词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郑也夫教授在北大、人大共有七年的教学经历,他为什么要和青年人谈谈如何读书和思考呢?我们可以读出他深深的焦虑和殷切的希望,我们还可以读出他阐述观点时缜密的思路.他告诉我们要趁年轻时博览群书,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这样才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多思考,你和同龄人比起来,就会在自己热爱的某个方面更厚重,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