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性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03 浏览:129413

【摘 要】学校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主体,回归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关 键 词】学生阶段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

学校道德教育只有借助各科教学,才能培育学生形成敏锐的知性与丰富的道德情操.形成深厚的文化能力.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和保证,就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态度、道德行为.智体美等不仅具有同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可能性,而且应当尽量使这些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这并不意味着一切教学都是说教式的教学,各门学科实现本学科固有的教学目标才是重要的.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

德育的内容、方法与评价应该遵循新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的理念.纠正德育课程上过于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体现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在德育主体上,要改变以往催眠式的重复宣讲,教师与学生同为德育课堂的主体,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体现师生就目前共同关心问题的交流、对话,增加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封闭自己,而应放下高高在上的说理者的架子,坦承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学校德育的困境.德育的重心应放在当前的社会问题上,学校应以一种开放、诚实的态度客观面对各种问题,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问题虽然存在,但却是暂时性的,是发展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要充分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选择载体.思品课,是常见的德育载体,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它有抵触情绪,它也不是唯一的活动载体,其实各类课堂中让学生接受德育的载体无所不在.

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同学校环境的改造联系起来,努力创造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的“校风”“班风”等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是指“在各自的学校里.洋溢着巩固学校统一、鼓舞学校精神的某种风气、氛围”.校内良好的德育氛围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小桥流水,检测山喷泉,相映成趣;杨柳依依,绿草如茵,鲜花四季开放,特别是金秋季节,丹桂飘香,沁人心脾.清洁而平整的路面,高雅而现代的微机房和阅览室,无不在陶情养性、振奋精神的同时,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和校园环境的完美融合.学校开辟了“才艺展示长廊”,发动学生亲自动手写字、画画、刻纸等,参与学校文化氛围建设,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享受、体味中接受环境的各种教育功能的影响.学校还指导学生参与校园“小荷电视台”节目录制播放的全过程,及时报道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新人、新事、新面貌,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达到了育人的效果.形成校风的要素就是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历史传统,也包括庆典和活动.例如上海师大有“学思节”,华东师大有“丽娃河节”.在中学可以开办广播站.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也可以每周创办“彩虹周末”,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自己的知识才华,并从中体会德育意识.


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问题,对于八小时之外的学生,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鞭长莫及,有心无力.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再好,一旦接触到校外各种道德问题与道德困境,学校的努力便有付诸东流的可能.其实,无需多言,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社区和家庭多个方面共同营造,多位合一,形成合力为青少年德育的培养提供积极的环境.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学校作为我国培养和输送大量优秀人力资源的主要育人基地,更应责无旁贷,这事关我国本世纪的民族梦想,更需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学校德育提供和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