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项目施工测量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425 浏览:142176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某大桥的施工案例,对该项目中的测量施工内容作了分析,主要从施工要求、桩基础桩位放样、承台的放样、墩身墩帽的放样、桥台锥坡放样、悬臂浇注梁部的测量及线型控制以及变形位移监测和竣工测量的内容作了阐述.

关 键 词:桥梁工程;施工测量

1工程概况

某大桥全长2437.00m,两次跨越XXX公路,其中一跨XXX公路为连续刚架.可用于控制该桥的导线点有个:SX5012、SX5013.加密控制点3个,分别为:A02、A03、A04、A05、A07、A08,四等水准测量加密控制点6个.

2桥梁施工工程测量分析

2.1测量一般要求

1)桥梁工程独立控制网按设计施工对精度的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GPS控制网,平面控制相对闭合精度必须高于±1/20000.

2)施工控制网的控制点应选择在线路两侧距线路50m以上开阔、稳固可靠、相互通视、易于保存、寻找,能保证全站仪设站工作的地方布点.

3)水准基点应沿线路布设,一般地段每隔200m、距线路中线50m设一个,结构物或重点工程地段应根据需要增设水准点.

4)桥梁控制测量直接采用线路高程控制、平面控制及加密点测量成果.特大桥应布设中线控制桩,中线控制桩的间距以200-400m为宜.

2.2桩基础桩位放样

用全站仪器放出各个桩基础的中心,然后定出基础的轴线.

2.3承台的放样

在基础开挖打完混凝土垫层之后,用全站仪放出承台的四个角点,然后用施工线往外沿出5cm拉出一个控制承台位置的横纵线,弹上墨线,然后立模.


2.4墩身墩帽的放样

桥梁基础施工完成之后,在基础上放样墩台轴线,弹上墨线,按墨线和墩台身尺寸设立模板.模板下口的轴线标记与基础的墨线对齐,上口用全站仪控制,使模板上口轴线与墩台轴线一致,固定模板,浇筑混凝土.随着墩台砌筑高度的增加,及时检查中心位置和高程.

2.5桥台锥坡放样

桥台两边的护坡为四分之一锥体,坡脚和基础边缘的平面的四分之一椭圆.放样时根据椭圆的几何性质,可采用内测量坐标法、外测量坐标法和拉绳法等.

2.6悬臂浇注梁部的测量及线型控制

1)墩身施工完成后,根据大桥控制网利用座标法放设墩顶纵轴及横轴线,并将轴线控制点引至桥墩身上(至少两点),与桥头路基上布设的轴线点桩共同作为施工轴线控制的依据.0#段施工完成后将控制点引至梁顶,每完成两段施工要对轴线桩进行复核,在0#段梁顶中心位置预埋三个钢筋桩,并准确测定其标高,作为施工临时水准点.

2)主梁悬灌测量:中线施工测量利用轴线控制点控制挂兰中心,高程测量利用0#段顶面预埋的临时水准点控制挂兰底模高程.为保证连续梁准确合拢,连续梁的预拱度和节段施工高程必须严格控制,每个节段端头埋设三个钢筋桩(左、中、右),作为标高控制点.

3)预拱度计算

基本检测设:混凝土为均质材料.施工及运营过程中梁体截面的应力δh<0.5Ra,并可认为在这种应力范围内,徐变、应变与应力成线性关系;叠加原理适用于徐变计算,即应力增量引起的徐变变形可以累加求和;忽略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对混凝土受力及变形的影响.

在上述检测设的基础上考虑到各节段混凝土龄期不同所导致的收缩徐变差异将连续刚构梁施工所经历的收缩徐变过程划分为与施工过程相同的时段即:浇筑新梁段、张拉预应力筋、移动挂篮、体系合拢等.每一时段结构单元数与实际结构梁段数一致,在每一时段都对结构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求出该时段内产生的全部节点位移增量,对所有时段进行分析,即可叠加得出最终预拱度值.

4)节段前缘施工标高确定

节段前缘施工立模标高Hi由两部分(设计标高Hi1和综合预拱度fi)组成.主跨施工采用自行设计的无平衡重自行式挂篮,其变形包括:桁架弹性变形、前吊带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

桁架变形计算:桁架简化为铰接形式,按各个梁段的不同重量,分别计算其弹性变形.

前吊带变形计算:将前托梁简化为弹性支承的连续梁,根据各个梁段的实际荷载计算各个支承的受力,然后根据受力情况计算出吊带的变形量.

非弹性变形测试:挂篮的非弹性变形由挂篮试压试验来实测,对于未经试压的挂篮,参考已试压挂篮(各套挂篮为同一工厂,同一工艺加工)的变形值在第一次挂篮施工时设置,对于已试压的挂篮认为非弹性变形已消除,施工时不再考虑.

为保证桥梁施工的准确性,桥梁施工过程中,应对控制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当发现控制点的稳定性有问题时,应立即进行局部或全面复测,并进行平差计算,精度符合暂行规定方可使用平差成果.

2.7变形位移监测

1)水平位移监测

水平位移监测网由CPⅡ或加密点按四等导线测量要求控制,并在工程开始后建立工作基点.并在每个墩台上预埋变形观测点.

每次变形观测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台仪器并固定观测人员,并尽可能的在相同的气候环境和观测条件下观测.观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

2)垂直位移监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并建立独立的控制网,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

2.8竣工测量

1)竣工测量应进行线路中线外移控制基桩测量、高程测量和横断面测量,并贯通全线的里程和高程.

2)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可按每50m设置一个,曲线上宜20m设置一个.线路中线控制基桩距线路中线的外移距离一般为3-4m,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应设置混凝土桩.

3)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在直线部分宜设在下行线左侧路肩上,曲线部分宜按上、下行线分别设置.在一条线路上线路基桩的外移距离宜相等;如遇障碍物,外移距离可适当增减,但增减值应相等.

4)线路中线控制基桩的测设,应按导线点、CPⅡ点,采用极坐标法,按线路中线法线方向点施测.

5)线路中线控制基桩测设后,应进行中线贯通测量.贯通测量后,线路、桥梁、隧道的中线应相符合,其设置应满足路基宽度和桥梁、隧道等建筑限界的要求.

6)线路中线贯通测量的加桩设置,应满足编制竣工文件的需要.曲线起终点、道岔中心、变坡点、竖曲线起终点、立交到中心、桥涵中心、大中桥台前及台尾、隧道进出口、隧道内断面变化处、车站中心、支挡工程的起终点和中间变化点、道渣厚度变化点、跨越线路的电力线、通信线和地下管线中心等处均应设置加桩.

7)线路中线贯通测量的方法和精度要求,但路基高程误差和曲线横向闭合差,均不大于5cm.

8)高程竣工测量时,应将水准点(含施工增设的水准点)按原测设精度移设于接近线路的稳固建筑物或岩石上(如桥台或涵洞的帽石上).如无上条件时,可结合线路中线控制基桩埋设永久性混凝土水准点.水准点应每搁1-2km设置一个,并应绘制水准点布设平面草图及描述其位置.

9)根据用地界宽度埋设地界桩.在直线上每200m、曲线上每40m、

缓和曲线起终点及地界宽度变化处的两侧用地界上均应埋设地界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