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怎样的自主招生

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99 浏览:14795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3月23日,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2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通知》,提出“促进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并探索试行招生考试改革”,并提出相关具体要求,为上海自主招生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始于2003年的“5%自主招生政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整整10年.这10年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一直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应该说,旨在“培养创新人才,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自主招生制度,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值,人们普遍希望,通过它,可以让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走进高校的课堂.这场旨在给予招生环节更多自主权的改革,在10年间却争议不断,而争议的关 键 词,多集中在社会认可度、社会期待度、联考时间“撞车”、是否“二次高考”、是否良性竞争、招生效率、招生公平、双向选择等问题上.那么,当自主招生走到第十个年头时,有哪些需要总结或反思?政府和高校应以什么样的举措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

“结盟”、“退盟”,是掩不住的味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5所在京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笔试的联合考试,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但2011年,清华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参与的7校联考,北京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13校联考,让联考升温成为公共话题.两大联考组织分别被称为“华约”和“北约”.随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组建起“卓越联盟”,将两大阵营对峙变为“三国杀”局面.

2011年,自主招生的公众关注度空前提高,“结盟”、“退盟”事件纷沓而至,自招一度味十足!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年底.12月1日、2日,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2012年不会参加联考.根据两校的解释,并非联盟内部产生矛盾,而是两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出了新的招生改革方案,希望通过自主选拔,招到真正符合本校理念的学生.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反对围绕分数线做文章,甚至把招生政策作为争取高分生源的手段.该校还表示要“真正用好自主权”.

而2011年高考过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隔空对垒”多少反映了这一现状.复旦大学首先指责“上海某理工类高校”冒充复旦招办致电考生,称学校与该学生签订的招生协议已被取消,并劝说学生更改志愿选择其他学校.上海交大则回应,“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同时,味还体现在“华约”、“北约”的联考时间上——它们宣布,2012年的笔试都在2月11日,考生只能“非此即彼”.

“下一个十年,高校要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与‘统一高考’相结合的‘自主招生’体现了在把握教育公平和更科学的选优擢能方面的深入探索.如果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而且只用这一把尺子,很难说这就是公平.人本来就是拥有各式各样才能的.底层人员向社会高端流动,高等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途径之一,但如果把所有的‘宝’都押在高考上,显然不合理.”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说,传统的高考和已经实施10年的自主招生,两种选拔学生的方式各有侧重.

他说,“现行的一些大学招生制度,仍有意无意地‘偏爱’高分考生,迷失了自己的招生宗旨.一些真正在某个学科上有专长的学生或是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在笔试时就被淘汰了.”为此,今年,同济大学将与全国7个省市、20所知名高中携手合作,首度推出“苗圃计划”,目标人群是高一、高二的学生.

据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廖宗庭介绍,在正式推出“苗圃计划”前,同济已经主动做了几次“育苗”实验.“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浪费在应付考试上,比如小学五年级、初三以及高三.把这些时间省下来,让他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或许,一些专业人才就能提前冒出来.”


根据“苗圃计划”,同济将结合这20所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这些中学对接,建立兴趣小组、实验小组或特色班.每一个小组和特色班,都像一个“苗圃基地”.同济方面将组织教授们走进基地“育苗”,对学生集中开展能力培训.在达到学校制定的相关学业标准和要求后,这些被选出来的“好苗”可以享受自主招生相关优惠政策.

“这是同济大学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突破之举!”陈以一说,同济今年之所以推出这项政策,目的在于能从高一、高二开始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早期兴趣,“在一些有办学特色的高中建‘苗圃基地’,就是希望能让一些学科专业和中学第二课堂对接起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提前接触大学的学科和专业.”

“我们要为那些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开出一条新的通道.他们不一定需要成绩全面优秀,可以有些学科不那么强甚至有些‘跷脚’,高考的分数也不需要很高,只要有创新的潜力,就有资格进入交大.”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表示,教育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简单地克隆国外大学的做法,大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总结好自己的案例,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寒门子弟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补丁’”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刘进在研究自主招生词频、篇频时,发现词频出现次数最多、增幅最快、讨论最持久的是自主招生公平问题.“一方面,招生权限由政府向高校和中学转移,可能产生大量制度性寻租甚至腐败行为;另一方面,各高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可能存在“去教育公平”倾向,可能不利于农村和弱势群体学生参与.比如,自主招生命题大多基于城市话语,对于因埋头读书而知识面欠缺、因经济原因无法培养某些方面的兴趣特长、因教育开放程度低而导致表达能力落后的农村学生极为不利.”

“弱势群体、寒门子弟有这样的感觉体现了现有自主招生制度的缺陷.现有自主招生制度没能更科学、更合理地从社会的角度设计问题,所以,给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学、给寒门子弟专门安排自主招生名额,就是打一个有效的‘补丁’.陈以一说,自主招生应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推荐资格应对所有学校开放,“比如‘超级中学’的学生本来就已经拥有了更多的资源,进入大学的机会也更多,再给他们机会倾斜,属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我们需要雪中送炭的做法,给弱势人群提供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