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博客述评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52 浏览:17177

[摘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博客的定义、特性、交流作用、链接和应用研究角度分析学术博客的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概念不清晰、分类不明确、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局限、研究人员较少等问题,并给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例如知识产权、实名制、怎么写作模式、功能怎么写作等.

[关 键 词]博客 学术博客 研究现状

[分类号]G20

1 引言

博客被称为“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其快速发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博客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研究博客本身,主要包括实现技术问题、理论模型问题、功能与怎么写作问题、法律道德问题等方面;②研究博客影响问题,包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对组织和国家的影响、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等方面;③研究博客应用问题,主要包括博客用户心理问题、博客在各领域的应用.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学术界对博客的研究角度多样,但将博客应用到学术领域的研究文献较少.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习惯将搜索引擎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使用搜索引擎得到的“答案”,难以追溯其出处,其准确性和权威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学术数据库通常是收费的,这便造成了人们汲取知识的困难.学术博客具有开放存取的特点,这恰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促进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分别以“学术博客”和“academicblog”为主题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ofScience(截止时间为2011年6月20日),共有20篇中文文献和52篇外文文献,除去新闻、公告等非学术论文及非相关主题论文,仅得到33篇文献.从文献数量上看,学术博客的相关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学术博客目前处于研究初级阶段,研究主题包括特性、交流作用、链接和应用研究等,内容零星分散,不具权威性.文献调研中仅发现1篇研究国外学术博客研究进展的文章.为全面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学术博客的研究动向,本文拟在评述的基础上把握学术博客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研究方向,从而拓展学术博客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外延.

2 学术博客研究现状分析

2.1 学术博客定义研究

学术博客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分类也较为模糊,没有专门文献研究学术博客的定义.多数学者研究时直接将“学术博客”作为已知定义的名词来使用,未进行详细讨论.

周仁平简述了催生学术博客的社会现象,也界定了教育技术博客的内容,而且在文中将教育技术博客列入学术博客的范围,不过没有提及学术博客的概念和分类.

史新艳等认为广义的学术博客是指博客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学术知识的,对博客的作者没有具体的学术背景限制,而狭义上是指由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人员撰写的,以该专业的学术问题、科学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客.她们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区分了学术博客的概念,但避开了学术的概念,未明确何种博客能称为具有学术价值的博客.

Tadanobu等从学术博客特征的角度,表示学术博客是以博主为中心通过RSS、Traekbaek、Comments以及永久链接实现自己同相关学术群体的信息交流.该定义能反映出学术博客的部分特征,不过这些特征大多数继承于博客,没有加入“学术”的显著特点.

江小云等认为学术博客是基于开放存取的交流形式的、由学科带头人、教授、研究生等创建的、将自己的论文发表在其中与同行分享的博客.一些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最新动态,甚至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言的课件及一些允许作者自存档的发表过的论文等都放在学术博客内,学术博客具有开放存取的特征.她们将学术博客具体化,明确了学术博客的使用目的,不过这个概念的范围稍显狭窄,而且与文中图书馆博客属于学术博客的论点有矛盾之处.

可见,当前学者们对学术博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明确学术博客的含义及范围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结合辞海中“学术”的定义及各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既能广义理解成“系统的学问”,又能狭义理解成“专门性的学问活动”;既表示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总称,又专指学术研究.根据“学术”的定义和“博客”的定义,我们认为“学术博客”是指用于发布和交流教学、科研和科学信息的博客,即能够用于交流学术观点、发表科研成果、发布学校教学信息的博客.根据学术博客的应用领域,我们将其主要分为3类:①科学博客,是以随笔、日记或论文的形式发表、以探讨学术问题为目的的博客;②教育博客,是用于教育的信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博客;③图书馆博客,是图书馆或图书管理员用于怎么写作读者、发布书籍更新信息和各类讲座信息的博客.

2.2 学术博客特性研究

若将学术博客理解为博客在学术领域的运用,那么学术博客应具有博客的基本特性.不过,学术博客也有其独特性.相对于传统学术交流方式而言,学术博客的语言更加自由;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博客,学术博客的内容又更加专业.因此,分析学术博客的语言特性能帮助人们掌握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规律,促进学术博客的应用和发展.Stuart统计文档大小、字符数、常用词、词频以及博客大小,分析学术博客的交流目标和正式语言特征,认为与传统交流模式相比,学术博客提供了更快捷的学术讨论手段,为不同地域的学者交流提供了机会,学术博客的个性化以及能为学者提供补充观点的特性使其不断促进学术的发展.不过,我们认为仅从文档大小、字符数、常用词、词频以及博客大小等角度比较学术博客与传统交流模式的差异略显简单,还可以结合德尔菲法、调查问卷法进一步比较两者的区别.

从博客内容来看,学术博客的重点在于传播知识;而博客作者方面,学术博客的撰写者则是专家、学者、教师等.传播内容的广泛性和写作群体的独特性使得学术博客存在两种形式:个人学术博客和学术群组.吴静等分别将这两种怎么写作模式称为“点对点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式”,指出点对点模式能很好地实现博客作者、博客网站、博客读者之间点对点的直接传递,建议博客网站中增加学术博客的分类;对于信息平台模式也提出了链接策略和关 键 词策略.研究学术博客的怎么写作模式将是未来的重点,有效的传播模式将为学术界提供更快捷的学术交流手段.

另外,Afford等还给出了评价学术网络资源质量的标准.他认为可以通过评价学术网络资源的覆盖范围、更新频率、e-mail提醒、提供RSS订阅等来评价学术网络资源的质量,并提出网站的选择性(匹配程度)的概念.选择性广(覆盖面广但匹配程度低)的网站拥有更多资源,尤其是如果其覆盖了学术领域内的新主题或不常见的主题,这将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怎么写作;而选择性窄的网站匹配性更好.

研究者们从语言特性、传播模式、学术资源质量等角度分析学术博客特性,文献数量较少,研究视角相对狭窄,深入研究学术博客的特性能为改善学术博客提供具体化的手段.

2.3 学术博客交流作用研究

众所周知,博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而学术界则关心博客是否在学术领域发挥作用.为了分析博客是否能提高学术会议的影响,Goodfellow等研究了WordPress上的博客,发现同事们反应积极,绝大部分目标受众都阅读博客,并且使用RSS订阅功能,他鼓励会议或类似活动中进一步使用博客来交流.

博客能有效提高学术会议的影响力,但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知识交流活动中的知识转移.Zhao分析博客中的知识分享网络和知识转移,讨论学术博客中知识转移的实现,结果发现知识在学术博客中转移的可能性更大;知识转移是一个循环,从知识发送者获取知识,到知识接收者获得新知识.胡昌平等也对知识转移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术博客的博主与知识接收者应该在双向沟通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传递过程,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学术博客内容的规范.张等则以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博客为例,通过核心一边缘分析方法界定虚拟群落,描述群落结构,分析此群落中成员彼此关系,认为基于话题的联系在节点的联系中是一种相对较弱的联系;虽然学者们趋于使用博客进行专业上的交流,但是国内外学者之间通过博客进行的交流却很少,国内与国外交流网络的密度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大部分学者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论述学术博客知识转移的方法、重要性和优势,研究方法稍显单一,未结合定量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学术博客的出现也对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林忠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与学术博客的发展概况入手,分析了二者在交流方式、交流理念、交流内容、交流周期、交流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认为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中期刊、著作等的出版发行及利用更有利于深层次的阅读思考;学术博客以其自由开放的交流模式、较短的交流周期、较广的交流范围、容易组织和检索以及强大的基本功能逐步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江亮则将学术博客与无形学院进行了比较,认为学术博客具有无形学院的特征,无形学院和学术博客实质上都是希望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来实现知识的共享,更能激活知识;无形学院中学者之间的争论以及博客文章中他人评论是人类交流方式从传统模式方式发展到网络化模式的动因;无形学院和学术博客在认证标准、信息反馈、对物理空间的要求、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虽陈述了学术博客与传统交流方式、无形学院的区别和联系,但并未结合后两者的优势为学术博客的发展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学术博客交流作用研究目前大多使用文字论述的方法,鲜见结合图表、数据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文章,研究深度也应进一步加强.


2.4 学术博客链接研究

学术博客主要用于学术交流,除了博文内容和评论内容两种主要交流途径之外,不能忽视的是学术博客中的链接.Luz6n通过研究工具栏链接(sidebarlinks)和文中链接(in-postlinks),分析了学术博客的链接动机及怎样使用链接发布信息、协作构造知识、建立博客和博主的地位等问题,结果发现博主会战略性地使用链接来寻找自我定位,建立协作知识,组织博客中的知识,公布研究结果,提高博客的知名度及优化博客本身.研究链接动机的目的是为了从怎么写作的角度为用户提供更实用的功能,笔者认为应该结合链接动机研究潜在的功能和怎么写作.

学术网络链接与学术论文中的引文常有相似之处,Thelwall将两者进行类比,分析两者之间的链接动机差异,得出4类链接动机:所有权、社会性、一般导航、无理由.而Kim则通过调查访问,分析电子出版物中学术超链接的动机,研究电子日志中的超链接是否和引文等效,认为使用动机本身具有复杂性,将超链接作为度量质量的工具也只是一种猜测,但是大多数超链接都基于传统的引文功能.

史新艳等分析了学术博客中存在的链接行为,认为从博客链接可以看出学术博客交流具有双面性、动态交互性和由一对多到多对多的特性;从博客的链出结构可以看出博客作者的能力和博客质量;博客的链入结构是传播者将有价值的内容链接到自己的文章中,经过他人的阅读后再次得以传播,更能反映出学术传播的价值.

在学术博客链接研究方面,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链接动机、链接与引文的关系、链接结构等,而并未涉及学术博客的写作动机等其他交流动机;在分析交流动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提出潜在的功能和怎么写作.

2.5 学术博客应用研究

学术博客多应用于图书馆领域、教育领域等,不少学者对其应用做了研究.

在图书馆博客方面,McIntyre等在研究图书馆馆员之间交流的内部博客和图书馆馆员与读者之间交流的外部博客的基础上,讨论了博客的优势、建立和维护领导力的挑战,认为博客不仅在传递内部信息时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外部交流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应该重视内外部博客的建设.Oguz等则使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图书馆博客中当前评论的水平、图书馆员对垃圾评论的看法、解决垃圾评论的方法,结果表明不管图书馆的类型以及社区的大小如何,除了评论之外,用户参与的其他方式很少;超过80%的图书馆在给定的1周中收到5条或5条以下的评论,并且博客管理员不认为垃圾评论是主要问题;最常用的减少图书馆博客垃圾评论的方法是基于检测的技术.

在教育博客方面,任卫银认为教育博客有利于学生充分接触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有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和构建学习共同体;能提供多方位的交流,拓展交流的范围;有利于学生做出及时的、综合的和更全面的评价.周仁平通过分析内容性、互动性、影响性、技术性,对教育技术博客进行了前10名排名并分析了教育技术博客出现的问题,认为目前的教育博客内容单薄且更新速度比较缓慢;管理有待加强,分类混乱、重复,日志标签和分类混淆的情况比较严重;形式单一,多数教育技术博客是以文字形式来呈现内容的,不能凸显教育技术的学科特性.

另外,还有学者研究了学校学科博客和科学博客.

文献调研中发现,有些学者将图书馆博客、教育博客、教育技术博客等同于学术博客,混用了几个概念,另一些学者则未将教育技术博客等归入学术博客的范畴;研究学术博客的国内学者大多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其他研究者关注较少;学术博客的潜在应用领域也有待深入发掘.

3 结论及展望

学术博客作为博客在学术领域的应用成果,正成为一个非常有潜力、迅速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毕竟是新生事物,还有很多方法和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前述可知,学术博客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概念不清晰,均未定义学术博客的内涵;分类不明确,混用学术博客与其他类型博客的概念;研究方法单一,大部分使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存在局限,未对其进行扩展深入研究;研究人员较少,大多为图书馆或信息资源中心工作人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

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需结合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运用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研究学术博客,建立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研究氛围,扩大学术博客的研究范围,加大研究力度.

研究领域方面,学术博客的定义和分类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其他的研究主题包括:①学术博客的知识产权研究.与其他类型的博客有所不同,学术博客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发布在学术博客中的学术论文可能会引发剽窃行为,而学术博客的传播载体是博客,学术侵权行为可能会导致责任不明确.解决学术博客的知识产权问题能为学术博客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②学术博客的实名制研究.网络使用者通常都以ID或匿名出现,为自由表达和自由交往提供了可能.然而学术博客科学交流的特性通常要求采用实名制,以增加学术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这一要求与网络的匿名性相矛盾.因此,如何创新地解决网络实名制问题是学术博客研究与应用的重点和难点.③学术博客的怎么写作模式研究.学术博客存在两种形式:个人博客和博客群组.个人博客的点对点形式能够实现信息的直接传递,而博客群组的信息平台模式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如何结合两者的优势提出符合当前学术博客发展形势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④学术博客的功能怎么写作研究.学术博客虽为博客的一种应用,然而鉴于其运用领域的特殊性,对是否能提供更符合学术界特点与需求的功能或怎么写作、是否存在潜在的具体应用等问题,应予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