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高教平民化和就业难陷阱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82 浏览:71257

大学生为何就业难

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平民化”是必须的,是大势所趋,只有高等教育“平民化”,才能迅速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改变我国资源禀赋的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平民化”程度还不够,还应继续加大.截至2005年,以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标准来看,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中国仅为120人.这样的对比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应该继续得到推进.但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平民化”进程中,劳动力素质提高了,但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就出现了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劳动力市场对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随着供给的增加而增加.这是造成我国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选择与市场需求脱钧,有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学历,而不注意未来的就业去向,这就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和教育层次招生过多,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和教育层次招生过少,结果就是大学生过多,而受过良好培训的技术工人供给严重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供给基本上由国家决定,而需求则由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决定.国家和学校的招生计划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专业构成,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多是基于前一两年的“热点”,对“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这样就造成了四年之后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几年前的“法学热”为例,几乎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法学专业,而对高素质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虽在增加,但增加幅度完全不能与毕业生的增加量成正比,法学毕业生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就业难现象尤为突出,大量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与本专业无关.另一方面,对本科生与专科生的偏见让教育层次的偏误性渐行渐远,劳动力市场对本科生及专科生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要从政策上鼓励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低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中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摆脱中端劳动力过剩、低端劳动力短缺的局面.“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不相匹配的象征.应该更好地利用我国教育的成果――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而不是仍然依靠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创造企业的利润.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这种现象已经困扰了我国几十年,现在,我们有了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就具备了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从而有可能摆脱资源消耗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困局.因此部分产业应该尽快重组升级,提高效率,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本的积累所带来的收益,减小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为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新的力量.国家以及个人家庭耗费大量资源培养的大学生不能从事最好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势在必行.面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在招生计划的专业设置上应该降低一些市场需求量较小或是市场已经明显饱和的专业的招生量,做到结构平衡.对于“热门专业”的招生增量要理性控制,不能一哄而上.对于应用性强,有着稳定市场需求的专业,应该保持原有或有步骤地扩大招生计划.在招生计划的层次上,我国现有的制度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应该扩大培养技术工人的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校的招生量,削减本科层次的招生量或控制其增长幅度.专科教育的应用性强、教育周期相对于本科教育也较短,人才可以更快地投入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要求也就日益强烈.我国现在虽然存在着民办高校,但它们实际上面临着许多约束.最明显的约束体现在,许多省市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招生批次中,民办学校只能在本科第二批招生,有些省市甚至专门设立本科第三批招生,民办学校在这样的界定下不能改变其固有形象.民办学校也逐渐成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名声都差于公立学校的机构.随着时间的推进,民办学校没有激励也没有能力摆脱刚开始对其的固有界定,也就成为一种低端教育机构的象征.反观国外的学校,从美国的哈佛、耶鲁以及斯坦福到英国的剑桥以及牛津再到日本的早稻田等一流大学,都是私立大学,这说明私立学校这一办学形式的前景非常好,只是在我国的现有制度环境下民办大学没有与公立大学进行任何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如果教育市场能进一步向民办高校开放,从招生、研究资助申请、教员招聘等方面给予其与公立高等院校平等竞争的机会,民办高校会为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做出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