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理科学报告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435 浏览:129643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地理学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研究方向的拓展、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等方面.但也存在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多,学科整合不足,基础研究逐渐弱化,地理学教育欠缺等问题.福建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应注重于:方法论、技术的创新;学科交叉与融合;地理学教育的深化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科研竞争力,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关 键 词】地理科学成就问题展望福建

以人类生存环境、人地关系和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钱学森院士以其独特的视角认为地理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文艺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相并列的科学部门[1],将地理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我国地理学已取得骄人的进展,表现在科学研究方向的突破、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对科学和教育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2].福建地理科学的发展,是我国地理科学发展的一部分,在理论与技术及其实践中都取得明显进展,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福建地理学的主要成就

(一)研究方向的拓展

地理科学是以综合和实践为主要特点的科学,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与目前全球变化研究、地理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所强调的综合和集成不谋而合.福建地理学者结合学科特点,经过研究机构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重要科研项目的启动与实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形成等各方面的努力,在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扩展其研究的方向.福建地理工作者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分析,根据长期研究积累的资料,在资源与环境研究、区域自然地理与农业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监测理论与方法、水土流水与生态调控、海平面变化、区域发展与规划、城市与人口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地空耦合技术等优势领域开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近年来,福建地理工作者在野外观测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在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及过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地理信息科学与电子地图与信息图谱,生态农业,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循环流动等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获得突出的成果.特别是在重大战略领域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人地关系地域研究和重要学科方向上向纵深突破.尤其是我省地理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模式的研究,引起相关领域国际学术组织和权威专家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参与了中学地理、高等院校地理教学改革和教材的编写,发表了许多著作.福建地理学者在学术领域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发表在国内、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也大幅度增长.地理工作者涉足的领域,已经突破了传统地理学的范围,与自然、人文、社会等众多学科不断的交叉融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问题密切相关.

(二)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

地理科学除了本身的规律与发展的轨迹,又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联,可以说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是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原动力[3].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地理工作者组织和参与完成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关于自然条件、国土资源、农业发展、产业布局、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任务,包括福建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社会经济调查、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农林、茶果、蔬菜、橡胶、宜林地的调查研究、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查等各类考察研究;福建省简明综合农业区划、福建农业综合自然区划、莆田农业区划试点研究、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等各类区划研究;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福州市国土资源综合评价、漳州市国土规划、湄洲湾区域国土总体规划、九龙江流域国土整治等国土规划研究;海沧投资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房地产市场研究、景观生态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工程、特色农业信息化的示范应用研究、福建人口流动研究、城市化问题、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规划建设、生态省建设条件分析与战略思考等发展战略领域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为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提供大量的决策建议和宝贵的科学资料与科学依据.例如,2002年8月完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对我省的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首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总结,系统地反映我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同时还分析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进一步改善我省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为区域经济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重大建设项目合理布局提供决策依据,为生态省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全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福建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怎么写作功能的空间分域规律,将福建省分为5个生态区、17个生态亚区和106个生态功能区.全省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已作为《福建建设生态省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如,在2003年“数字福建”重大应用项目――《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研究中,应用先进的“3S”和多媒体、互联网技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建立能动态监测、高效管理、综合分析、适时发布的全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和决策支持与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实现网络信息共享.该项目的建成,可为环保、气象、测绘、林业、海洋等部门提供怎么写作,这将极大地推进我省生态环境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政府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的宏伟目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的建设也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此外,我省利用地缘优势,与台湾本领域学术界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在促进闽台资源环境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开拓了新局面,在海峡两岸资源的永续利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对我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了贡献.

福建地理工作者的上述工作,在协调人类认识地表环境、协调人地关系、促进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工作方式,为福建步入小康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研究手段的革新

福建省地理科学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经过长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也开始了研究技术手段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开展定位和实验研究,使地理学多由定性的描述转向定量的观测分析.在不断调整创新和增强实力的过程中,地理学在本省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建立和加强了若干新的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加强了地理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突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和可持续性科学的内容,同时也继续派生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①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实验地(站)建设:在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相继建立了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高校重点实验室;在漳州市漳浦县马坪镇建立了规模特色农业生产模式试验样区,进行果园生态栽培试点、农果牧系统生态模式、景观生态规划等研究;在长汀县和田镇建立了野外实验站,进行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山地生态整治与生态产业关键技术、山地生态系统重建等研究;在闽江口建立了湿地研究观测场,进行海滨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研究.

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多所高校建立了GIS实验室,并开设了GIS专业,促使空间分析方法愈来愈多地在各种预报、预测和发展研究领域中得到应用,从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对地观测平台获取地球表面遥感数据,拓展了地理学的观测视野,也为各高校及社会输送了大批的GIS专业人才.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我省地理科学的发展,也为各种涉及空间数据分析的学科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③新方法的引入和新领域的派生: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方法与地理科学研究相结合,将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新的理论应用于许多研究领域,将模型建立和空间分析在区域研究和城市发展规划中逐步推广,这大大加强了地理学这一古老学科的活力.近年来,生态学、水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农学等领域与地理学相互交叉,地理学充分吸收百家之长,壮大自身力量,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合理利用,阻止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势.

我省地理学界不断扩大与国际地理界的联系和交流,吸收一些新的地理学说和新的工作方法,以适应全球化新时代.

二福建地理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谨观慎思我省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在一代代地理人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将其放诸全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学发展进程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仍然看到了许多不足之处.

(一)侧重重复性的应用研究,忽视学科本身的发展

由于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相当一部分研究力量流向一些课题经费较多、见效快的短线研究,不少地理工作者追求一种“短、平、快”式的研究模式.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应用领域.任何一门学科最终都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怎么写作的,地理学也不例外.发挥其优势,让它怎么写作于社会,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纵观近年来福建地理学者所做的工作发现,不少应用研究都是出于一种纯粹的收益目的,较少体现为国家全局性和重大地区性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忽视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许多研究属于重复性工作,用一个地区做过的模式来套做另外的地区的现象相当普遍.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工作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近年来,福建地理学界的理论建树明显少了,虽有一些理论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问世,但缺乏重大学科理论建设的论著.

(二)学科整合不足,学术走向迷茫,基础研究逐渐弱化

一方面学科交叉与分支迅速,地理学出现模糊化、边缘化与空洞化;另一方面地理学同其它学科之间甚至在地理学分支学科之间的融合明显不足,其综合性仍处于较低层次.

当前,解决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离不开地理学的研究.但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也必然需要与大量的其他学科,特别是应用学科的不断交叉.包括环境学、生态学、大气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大量介入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环境变化与治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这些地理学的传统优势研究领域.地理学研究的主体与科学问题不断受到其他学科的关注与渗透,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许多领域得到重视和应用.后者在利用了地理学研究成果,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常常掩盖了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成就.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同时,常常也会偏离地理学发展的主干,转为其他学科的分支,从而造成地理学研究出现“范围边缘化、对象模糊化”.地理学分支学科发展迅速,从解决具体问题的角度来看,分支学科的发展是成功的,但是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缺乏有效集成,对综合地理学的忽视和削弱,使得地理学的“内容空洞化”.表面上来看,地理学与各学科及其下分支学科间交叉、组合应用,然而从深层次上来讲,这种交叉组合是远远不够的,只是一种初级阶段的融合[4].

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地理学本来应该在学科交叉以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上做出独特贡献,但由于其内部的自然研究和人文研究融合不足,真正的综合性成果仍然乏善可陈,还出现了两极化的倾向,一是越来越专,一是越来越泛[2].最终使得地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学术走向迷茫,甚至有走向“死胡同"的危险.在这种形式下,地理学的基础研究也逐渐弱化,基础科学和统一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经典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被严重削弱.

(三)发挥区域优势进行特色研究不够

福建地处东南一隅,因山川阻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地理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福建与祖国腹地相对隔离,却又面向开放大洋,又由于其“侨乡”优势及对特区位,使福建成为一个矛盾的、复杂的经济个体.这种“复杂”与“矛盾”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有别于其它省份的“个性”.这些都是福建地理工作者应该关注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们做的仍然不够.

福建面朝广阔的太平洋,基于海洋有很多的特色研究,如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海洋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海洋生态研究、海洋地缘政治研究等.在这些方面地理学介入太少,没有做足工作.

(四)地理学教育欠缺,学术梯队建设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被视为“小学科”,这导致许多学生地理思想缺失,向高校输送的高质量地理人才也明显不足.而在高校地理教育中,存在着学科发展不平衡,高校之间培养综合地理学人才不平衡,教材系统不健全、不规范的现象.

学术也需要“积聚”,但目前福建省内从事地理研究的单位很少,这不利于学术上的交流和信息的共享.将福建整个地理学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们和北京、江苏等“地理大省”存在很大差距.这使得我们在承接全国性大课题以及召开全国性、国际性重要会议、开展国际合作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高校地理专业学生都应该是科研的生力军,是学术梯队中的重要一环,但这一环目前却有脱节的危险.很多学生不具备独立科研的能力,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教育模式的原因,应引起整个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三福建省地理学发展建议与展望

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发展迅速,但也肩负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任务.显然,地理学是实现这些重大任务的支撑学科之一.

地理学应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决策问题是重大的资源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重大自然灾害的治理问题、地区开发战略和发展问题等.在21世纪发展中,这些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在所有的福建省区域性问题中,地理学家要重视闽西地区、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决策的许多问题,地理学家都可以参与工作,要通过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的决策应用价值,对地区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建立起迅速反应的能力.

在愈来愈多的新学科出现和参与福建省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研究的情况下,地理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弘扬地理学传统,为社会和科学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地理学要立足于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点,找准自己的方向,特别注意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领域.

(一)主要发展方向

(1)国土整治研究.21世纪,我们必须明确地理学能给政府和人民解决什么问题,包括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退化的监控与治理、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等.水土流失问题、主要江河水质生态安全问题、滨海湿地退化问题等也将是地理学长期的研究目标.

(2)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个方向自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逐步形成以来,已经成为地理学发展的主流之一.福建省经济高速发展,强烈地改变着自然和社会经济结构,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怎么写作.地理学家和地理工作者要了解福建省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社会和城乡发展,包括城市发展与规划、区域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等,就需要进一步开展地区经济与社会及城乡发展的研究.

(3)地理信息应用研究.GIS技术、RS技术、空间数据的应用是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地理学科应进一步发展地理信息科学的应用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分析预报和决策支持的新的技术手段;为地球科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研究提供时空信息并进行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分析、预测预报和时空调控的科学基础.

(4)生态系统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区域环境响应研究.生态系统地理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区域环境响应的研究成为重点领域之一.在新的世纪,其研究方向也发生了重大调整:第一,从认识地球系统基本规律的纯基础研究为主,扩展到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生存环境实际问题的研究;第二,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扩展到研究人类如何适应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生态系统地理过程的综合集成研究.这些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对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自然过程主导的自然适应过程和人类活动主导的有序人类适应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必将提出新的要求[5].

(二)发展地理学的方法论

21世纪在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继续发展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在地理学的方法论方面作深入探讨并取得某些共识,地理学不是各种有关专业的简单汇合,而是具有明确的核心和一致性.地理学已经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法论概念,但要进一步发展.

(1)区域概念.包括全球的概念、区域差异和区域相互依赖性的概念,没有区域就没有地理学.针对不同的空间尺度界定不同的区域论题,研究发生在区域中的过程和演变规律,而不是静态地研究区域.各种地带和各种类型地域(流域、区域、地方)的研究、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陆地生态系统的演变、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等,在不同区域是不一样的,因为地表各种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表现差异及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恢复能力不同.在人文领域内,区域一体化和多样化发展,是地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基本范畴.

(2)统一地理学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研究人类活动成为一大驱动因素的地球表层系统及其中的“人―地”地域系统.几十年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老一辈地理学家就强调对重大的地理学问题开展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极端重要性.自然地理学不考虑人类的活动和人文地理学忽视自然和生态基础都是致命的弱点.现代地理学的基本特点是:统一地理学、全球地理学和有人的地理学[6].

(3)将格局和过程关系的研究作为重要的观点和技术路线.发生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尺度的区域中的过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变化又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社会发展的进程,这就产生了格局和过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这种相互作用还表现在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包括不同尺度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对不同时间序列、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就是如此.

(三)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研究

要以综合的观点和学科交叉的方式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及其动态机制.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区域性的自然系统、人―地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个子系统.自然系统中我们关注自然支配的环境变化,这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要探讨这个系统的内部组成、主要关联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响应,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在较小空间尺度上,揭示地表物质元素转化与迁移的机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气候变化和全球物质反映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空间尺度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实质,并寻找解决的途径.通过较小尺度的研究,经过尺度转换,为大范围区域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为了促进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思想的创新,需要各种科研机制来促进对跨越多时空尺度的复杂问题和多学科交叉联系问题的研究.

(四)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提高科研竞争力

福建经济发展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福建在中国乃至国际的影响日益扩大,地理学在更大程度地发展是必然要求.因此,要加强全国、全球问题的研究,并力争在国际性会议上的交流中不断展示成果,甚至我们要培养将主要精力用于全国、全球问题研究的科研专家,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研究计划.

(五)促进技术创新,以信息化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信息化使现实空间表征的理论方法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GIS和RS技术的应用通过时空数据和空间分析,使我们可以更迅速更好地认识相互联系事物的本质和区域间的差异及其相互依赖.为了深入研究和揭示地球表层动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要素作用机理,必须重视地理学的实验研究,并使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但是,这些不能代替样本研究,不能代替考察和观测等,否则,我们就不能认识“真实世界”及其动态系统,改进真实系统的描述.大型工程的战略研究为福建大规模建设时期所急需,目前尚很薄弱.发展工程地理学,既适应这种需求,又开拓了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六)加强地理学的教学工作

地理学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养,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地理教育.为了适应福建省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学校地理学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问题上,急需加强概论性的地理学及其中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课程,核心地理学课程必须保持和创新.21世纪的地理学,需要在人才培养上注意全面、综合性的理论思维,要适应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开创新的地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地理理解力.

让青少年了解国情和培养爱国主义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当今世界,资源、环境、人口、发展等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尖锐,而地理学是各基础学科中最能综合、直接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课程.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都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教育.地理学要通过基础教育和科普工作,培养人们的地理学观念,努力提高一般人口的地理学能力,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七)形成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

福建地理学应该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的同时,结合福建的地理特点,加强内部联系,改善研究方法和手段.要利用闽特的区位优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研究理念、因地制宜的科学研究理论、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注重多学科相结合,发挥地理学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地理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