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的调整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22 浏览:2008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目也在与日俱增.在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目标模糊、对自身缺乏定位,盲目扎堆,跟风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眼高手低,对工作期望值过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过分依赖人际关系网等不健康的就业心态在高校毕业生中泛滥.针对这些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作开展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心态,文章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以期对高校就业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些许参考和建议.

关 键 词:大学就业心态

引言

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的年平均人数近700万,这个数字是本世纪初的6-7倍,但也有数据显示,目前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约为700万至800万个,2由此来看,毕业生就业理应不成问题.然而,当今就业市场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纷纷感慨招不到合适的人选,深感招人难用人难;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仍然普遍.综合来看,毕业生就业心态不端正,就业技能不扎实是形成这种奇怪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高校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态

近年来,在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所改变.英才网联就业研究中心在2010年对大学生就业心态做了一个历时3周的调查,共有4600多人参于,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逐渐趋于务实与理性,一线城市不再是大部分应届生的首先,期望薪酬平均也只有2000元,但在大局面趋稳的情况下,不良就业心态仍在高校毕业生中存在,并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和高校就业工作合理科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1.1目标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

自我定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判断,正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全面客观的自我分析得出自我需求.现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自我定位不清晰,对自己所擅长与合适的工作目标模糊,在找工作中盲目地、毫无针对性地投简历,结果造成找工作效率低、成功率低,即使就业了也难以持久.经调查,这类学生最容易对就工作岗位产生抱怨情绪,往往在就业后才发现择业失败,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带来的结果便是频繁地跳槽,最终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

另外,找不准自我定位和就业目标的另外一个结果便是盲目跟风.近年来,公考之风甚嚣尘上,2012年国家公务员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约133万人,国考报名人数从2001年的3万多人,到2011年的141万人,十间年增长近42倍,通过审核人数已连续四年超过100万人,参加公几乎已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的“必修课”.但是针对为何考公务员这个问题,大多数毕业生的回答都很模糊,“别人都考”、“是一个选择”“能考为何不考”成为极具代表性的回答.由此也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跟风现象严重,归根结底,还是找不清自己的定位,就业目标不清晰.

1.2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

现在,有些毕业生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负心理,对现今就业形势乐观估计,对自身的能力判断也超出客观实际水平,并且“眼高手低”,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这种不良就业心态在高学历毕业生中表现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这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比别人花费了更多时间在学业上,取得了更高的学历,因而在就业上也“理所应当”领先别人,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补偿”,为了避免“心理落差”的出现而固执己见;另一方面,有“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理的毕业生往往不够踏实,在就业观念上过于激进,低估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最终,像“黑瞎子掰棒子”一样,一路找一路丢,犹豫不绝,到最后往往错失良机,空留余恨.

1.3等靠要思想泛滥,就业依赖心理严重

在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态中还有一种即“等、靠、要”.这一错误思想的形成跟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密不可分.人情在中国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概念,在中国人的社会互动和人际交往过程中,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人情是至关重要的,与理相比较,人情的意义、价值和作用都大于理、重于理、超越于理.3林语堂曾说过,“中国人是把人情放在道理的上面的.”4人情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找工作“托人情”也就见怪不怪了.

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极其看重,不忍看到孩子东奔西跑找工作,因而父母给孩子找工作成为一种惯象在大学校园中流行,特别是家里条件好、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由此也滋生了学生“等、靠、要”思想的泛滥,这部分学生不主动获取就业信息,不参加就业招聘会,不投简历不参加用人单位考试面试,致使他们完全没有丝毫应聘经验,对日后的发展极其不利.

二、造成毕业生不良就业心态的原因

综合来看,造成毕业生不良就业心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校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二是毕业生本人封闭在大学的“塔”中,对就业市场不了解.

2.1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

高校就业工作任务重、内容杂,加之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与日俱增,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为了提升就业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多针对于提升学生的应聘技能,譬如如何制作简历、如何面试、如何成功推销自己等,但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良就业心态却极易忽视.

2.2毕业生对就业缺乏客观认识

虽然“实习”在大学阶段是一门必修课,但实习的质量却不高.许多学生把学生安排的实习作为一项课堂作业来潦草应付,只求拿到学分,开到实习证明,但实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却少之又少,更难以在短暂的时间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己在就业方面的不足之处.而仅靠学校老师口口声声“就业形势严峻”的教导难以使他们真正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三、摆正就业心态,引导科学就业

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直接关系到就业工作的质量,因此如何摆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他们科学就业就成为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就业教育从新生抓起

就业工作要从一年级抓起,大学四年一晃而过,仅靠大四一年强化就业信息很难使学生摆正错误的就业心态,因此就业宣传教育还是要从一年级抓起,及早发现学生的不良心态,并予以科学矫正.在新生一进入大学校园时就帮助他们牢固树立起就业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社会工作的准备阶段.通过开展就业讲座、就业课堂的形式向大学生宣传就业知识,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地认清自我、找准目标,并且根据目标工作的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为就业时一举得中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高校还应组织基层辅导人员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使平常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向学生灌输就业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点,并发挥特长,确定合适自己的就业岗位.

3.2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仅有理论知识的武装是不够的,还应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动手过程中验证就业理论,并了解就业市场需求.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不少用人单位抱怨大学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自视过高”的问题,这也正是前面提到的不良就业心态的一种.究其原因,应是毕业生无法正视自己,不了解就业市场和就业单位需求,更不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而这些正是缺乏社会实践所带来的结果.因此,高校就业工作人员和辅导员、班主任等直接跟学生接触的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帮助他们联系实习单位,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连接起一条纽带.

3.3提高学生就业技能

在端正学生就业心态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夯实学生就业能力.当今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我们的学生往往局限于理论知识,因此应该在大学生读书期间就做好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工作,应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分析所需技能.比如有的工作对计算机的使用程度要求很高,那么就要有此就业意向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有的工作对英语水平有所限制,那么想找这种工作的学生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外语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