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的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92 浏览:103095

摘 要:本文从分析导生制的现状入手,提出了我国高校目前本科导生制存在的问题及意义.

关 键 词:导生制实施模式监督机制

一、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多采取如下形式,即由一位教师指导若干名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科研实践、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但各高校因具体情况不同实施模式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全程导师制

在全程导师制下导师负责学生的全面指导,包括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心理辅导等.学生从一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就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在学生的低年级阶段导师工作侧重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巩固学生专业思想,介绍专业发展现况和前景;指导学生选课;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要求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帮助学生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结构.在学生的高年级阶段导师工作侧重于对学生发掘潜力、促进创新思维,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素质等等.导师在各方面为人师表、做出表率,以导师的人格魅力、学术水平教育和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成长成才.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掌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稳固专业思想,更好地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实行的就是全程导师制.

2.高年级导师制

高年级导师制模式适合对大学三、四年级中优秀学生的培养.因为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熟悉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有能力从事一定的专业研究工作.高年级导师制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导师的专业研究方向,采取师生双向选择与院系调配相结合的办法为学生配备导师.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科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年级导师制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南京林业大学采取的就是高年级导师制.

3.精英生导师制

为了能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些高校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如高考的推荐生、免试生和高分生,在进校后就开始对他们实行导师制,让这部分优秀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资源,得到优秀导师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一种英才教育方式.精英生导师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重视并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单独列出若干灵活的可以让学生自由掌握的学分以方便学生制定和安排自己的培养计划,由学生和导师共同确定选课内容;第二,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高水平的教师,或由多名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导师工作组精心指导,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了解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和发展动向,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第三,能充分发挥导师的人格力量,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在学业上的指导,更是从思想、生活等多个方面关心和帮助学生,在交流中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导师的人格魅力.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实行的就是精英生导师制.

二、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还是一种新的尝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还很不完善,很多学者对于我国实行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归纳起来有下面一些问题.

思想观念上的误区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领导对学分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各学院或系科对本科生导师不重视.另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一些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学的好坏与己无关,作为教师只要该上的课上好就行了,把教书和指导学生,教书和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

师生比过低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和滞后性.合理的指导数量应该是一个导师指导15名左右学生.目前由于一个导师指导的人数往往过多,使得有的学校的导师制名存实亡.

导师的责任心有待加强

由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学生很少能见到导师的面,导师也无法履行导师职责,这样的导师制对学生来说,也就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导师对学生的关心与了解还不够,多数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学习方面的事情了解较多,而对自己的思想、特长、弱项和兴趣了解得不够.

4.缺乏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缺乏制度的约束,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有些高校的导师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另一方面,已实行导师制的多数高校的导师“义务劳动”的成分更大一些,不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导师的教书育人地位在目前的学校工作体制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表面上学校重视,但实际操作中院系责权不清,党团组织、学工系统与导师缺乏联系,对导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及时、恰当的指导、考核和评定,导致导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缺乏热心.

注释:

[1]费英勤,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

[2]韦卫星.本科生教学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