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财经报道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02 浏览:104753

编者按本期我们选取新加坡《海峡时报》的《中国农村的“牛”――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市场》和香港《南华早报》的《昂贵的医疗费用令穷人不堪重负》作为重点案例.作者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外资银行如何抢滩中国农村市场和境外媒体聚焦我国新医改方案及他们的关注点.

不是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甚至连中国的二线城市都算不上.就是它们――这些中国偏远农村地区,吸引了外国顶级银行.外资银行在中国乡下设立分支机构已不是新闻,而且从2009年开始步伐明显加快.它们去干什么,扶贫么当然不是!新加坡《海峡时报》今年4月1日登载的这篇文章《中国农村的“牛”――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市场》,其内容早已被国内同行涉足过了,要说时效,几乎谈不上,但就是这篇稿件让我读了几遍,欲罢不能.索性翻成中文,和大家一起“佳文共赏”.

美联社对自己财经记者的要求大意是“写读者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读的故事”.就我看来,好的财经故事首先应该是人气充沛的新闻故事,而不是“无人区”:只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和高高在上的分析.

这篇文章字数并不多,但却在有限的篇幅里做到了“见人见事”,有名有姓的采访对象就有4个之多:从银行高管到普通储户,一个也不放过,而且似乎一个也不能少.故事就这么丰满了起来,也成就了一个好看的故事.

作者对中国特色把握得很到位,引出了一个“从世界看中国”的独特视角.而且对主题的把握、材料的剪辑、细节的铺陈都恰到好处.

文章的主题词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词“农村”与“金融”,两个主题词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花旗、汇丰、渣打等银行损失惨重.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政府决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地区信贷进行扶持.从2008年开始,银监会、央行等多次发文要求加强农村地区信贷建设,降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

在这样一个政策背景下,“农村”与“金融”找到了结合点.就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同时,金融也在下乡,而且是国际知名、平时可望不可及的大银行.国际银行专业水准不容质疑,连他们都看好广袤的中国农村,这说明什么这是稍有经济常识的读者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把这两个主题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主题,读者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

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中国放宽农村信贷的政策制定于2008年下半年,真正实施是在2009年第一季度,作者敏锐地把握了中国政策动向,跟踪到花旗等银行在内蒙古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实际进展,并且没有泛泛地报道说某某银行在内蒙古成立分支机构,而是以生动鲜活的案例说明问题,足见功力之深.

细节、细节,永远是细节,常说“魔鬼在细节中”,其实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又何尝不是从细节中着手呢我这里所说的细节就是金融信贷中的抵押物.综观国内所发稿件,对此不着一字,而这篇文章在这里却费了不少笔墨.

外资银行在对待他们的中国农民客户时,怎么解决抵押物的难题呢平时,农民必须用土地、房产等不动产做抵押,现在有了变通,允许用拖拉机、奶牛等非不动产做抵押.国际银行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了灵活处理的办法.确实,要想生财,必须懂得农民的思路,这一点也是跨国大银行刚刚在中国学到的.


在写法上,该文的对比度还是比较大的.通览全篇,对比无处不在,大银行与小村镇,哈佛高材生与中国农村,银行招牌与村镇地标,农村信用社与外来银行,农民与银行高级经理等,不一而足.最大的对比是,受到次贷影响的汇丰、渣打们居然把目光投向连国内大银行平时都不屑一顾的农村地区,难怪文中的张女士宁可在工商银行排队,也不敢到汇丰银行试试.这些都生动地说明,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银行和小农民的心态.总之,通过对比,形成反差,引起读者兴趣,在饶有兴致之后进行反思,从中获益良多,这是作者运用得非常巧妙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手法.

这篇报道用鲜活的实例展现出,那些已经熟练地运用杠杆放大风险并获得超高收益的银行业者们已经开始不得不关注中国的农民――他们的潜在客户.因为那里没有杠杆,没有过度包装.中国农民靠自身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的财富比金融投机家们运用模型搭建起来的虚拟数字要真实的多.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