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04 浏览:16920

摘 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大学生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其就业问题心系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论文分析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归纳对其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经验以及民办高校学生的群体特点,提出一些指导性地建议,旨在推动民办院校就业指导问题的研究.

关 键 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一、我国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等教育是相比较其他教育形式具有突出筛选功能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体系为劳动力市场传递信号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的层次以及不同的办学水平来实现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进程的加快,大学生毕业人数近十年来逐年增加,并于2012年达到680万,2013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99万,2014年攀升至727万,创历史新高.最新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或达750万,届时甚至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面临“投海”.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而且这样的趋势仍在继续.每年增加的庞大就业人群和有限的就业岗位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且竞争激烈.[1]


目前,人们对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过去几十年间,高等教育迅速扩张,一些国家的招生人数几乎每十年就增加一倍,在教育扩张的背景下,知识失业或大学生就业为题比过去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每年攀升的毕业生人数给就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巨大的挑战.

而民办高校在大学毕业生中占很大的比例,其就业率的高低、就业去向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情况.但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属于其中较为弱势的一个群体,所以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其竞争力,帮助其实现良好的就业尤为重要.香港等地的大学生在面对金融危机等全球就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仍能保持高达98%以上的就业率,这与其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无关系.因此如何做好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改善目前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具有重要意义.[2]

二、民办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成果,对推动教育进步、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基础较为薄弱,文化成绩起点较低,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必须加强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才有可能和一类、二类的高校毕业生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这样的特点导致民办高校校方和学生均有急功近利的倾向,重理轻文的思想也被悄悄带入教学设计和学生培养中,缺乏人文、就业等方面的教育.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平衡发展,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缺乏优势.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要求》,提出大多数学校在政策指导下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在我国高校中,许多专家将社会学、心理学运用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且尝试在理论基础上建立一些就业指导模式,帮助民办高校学生完成就业环节.[3]

2.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普遍不够完善,存在以下问题:

理论体系方面,虽然有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的类型学理论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体系,但面对我国的新生代大学生,这些理论显然是不足够很好地指导当前时代背景下这些90后学生的就业,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民办高校毕业生特点的理论体系.

课程体系方面,首先,形式较为单一,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个性因人施教,对于就指导缺乏专业性.其次,对于就业指导重视不够,课时较少,且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时间普遍较晚,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现学习和工作的角色过渡.第三,就业指导体系并不完善,理论多实践少,缺乏科学性.另外,很多民办高校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其不稳定性和非专业性也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进展.

3.理论基础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与就业的理论研究,有以下一些理论流派:

第一是人力资本学派.认为教育的投资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值得的,学生将选择那些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有需求的学科和学位项目,其基础为“供需定律”.根据此理论,如果经济和职业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大量学生没有以此进行决策,就会出现就业的问题.[4]

第二即人力需求学派,其更为直接地将就业体系的需求看作是高度合格的人.理论认为教育政策必须以预期的、明确的供给需求为向导.但是理论的前提是,只有当政府的高度干预成为惯例,旨在将学生的选择与预期的需求相匹配才行的通.而事实上,许多招生规划被证明是错误的,经济和社会需求往往是不清晰的.[5]

第三种即社会需求学派,其原则为自由选择、鼓励天才、女性以及少数民族机会平等的活得高等教育入学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可能导致:而高等教育的扩张发生在那些与特定的职业领域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领域,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导向职业领域近期却可能陷入萧条.因此,对许多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机会比过去而言更加不可靠.[6]

基于以上理论,国内外的学者针对高校乃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讨论,引起了多学科的关注.讨论的焦点主要在毕业生人数激增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状况、造成大学生毕业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以及主要解决途径.结合理论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针对性地提出就业指导意见.[7]

4.对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指导意见

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特点以及现在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4.1加强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人文教育

民办高校重理轻文的思想使得其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尤显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首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品质.毕业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转变过程中,容易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和迷茫,而学历上与一类二类院校大学生的差距,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这势必会给他们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学校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培育身心健康、能够正确理性看待就业择业的学生,远比就业率这个数字要有意义的多.不仅如此,人文教育同时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能力,这对他们实现良好就业无疑有着重要作用.4.2就业指导要因人因地而异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的学生,开展不同侧重的就业指导.不同类型的求职者适合于不同的行业和职位,民办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若能帮助学生了解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就业水平.袁慎之等人在对蚁族的研究过程中,就提出了一些对来自农村或县城中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措施.

4.3结合时代特点,引入新的就业模式和途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地信息交流平台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就业也毫无疑问会这些受到影响,产生新的模式和途径.王麟凯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5月有26.8%的211高校开通了就业微博,及时传递校内外招聘信息.民办高校同样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为其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这样的方式不仅与时俱进、节约成本,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和追捧,从而取得良好的就业成果,张国良等的研究证实了微信公众平台对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总结

虽然民办高校的在校生规模以及毕业人数有下降的趋势,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是普通劳动力进入市场的主要途径,民办高校在中国的教育大舞台上将会持续保持重要地位,因此,对民办高校教育尤其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受到关注.在今后的发展中,民办高校应结合社会发展和自身特点,建设合理的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