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大学生和一本杂志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66 浏览:142511

2005年6月28日,我们收齐了12份报告,将资助经费打人12个大学生们的账户,为他们好个人保险后,80名大学生们的出发标志着“调研中国”活动的开始.两年之后,在1200多份调研申请中脱颖而出的24支团队,走过了中国的乡村和城市,在各自的大学校园完成了23场报告会.

从内蒙草原到华南村落,从东北边陲到中越边境,从长江三角洲到西部穷乡僻壤,大学生们完成了艰苦的调查与写作,将散落四方的中国细节带回到书声琅琅的大学校园.大学生用他们的方式记录中国,《南风窗》也在用心记录学子们的足迹.

少年强则国强

一个人要确定自己安身立命的情境,必须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认知;一个国家要走向富强,需要她的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有清晰的认知;―本杂志亦如是.

2005年,当《南风窗》迎来20岁生日时,我们除了庆幸20年来生动的中国当下史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可兹记录的素材;更系心于迈入21世纪的中国,复兴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内外挑战.

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已经波及校园,当“超级女生”风行校园、收获娱乐之余,那些或许更为传统、或许即便喜欢“超女”却也―直热血搏动的情怀,同样应该获得展现自己的舞台.他们关心自己的前途,也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能思考,能判断,有勇气,更有经过初步专业化训练的思维,他们有参与意识,不避担当;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执行能力不输任何时代里的青年.

《南风窗》作为首倡者搭建这样一个舞台的初衷,正如杂志社社长陈中所言:“我们推崇立体办刊模式,不仅仅是在办一本杂志,更是在艰苦地探索中国传媒应该承担怎样的时代使命,又该如何承担使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承担使命的方式.1980年代,当媒体与社会全面“围剿”桌球厅的时候,《南风窗》曾拿出自己的营业收入举办了与杂志内容毫无关系的中国第一场桌球大赛,目的只在于促进社会更加多元,让人们有理直气壮地追求娱乐和消费的权利,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而今,“娱乐至死”风靡社会,并成为传媒经营法则时,《南风窗》抽身半步,回归践行“责任”的传统,举办公益的大学生调研活动,资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和记录他们眼中的中国.

新一代大学生注定要在庞杂的问题社会中打拼,对于这些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不仅仅是对于国运兴衰的关注,更是对―个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命运的关注.

获取真相最可靠的方法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原生态的现实,带着书斋习得的理论,与那些被过滤的二手信息相互参照.

使命感让他们出类拔萃

活动开展两年之后,面对24场报告会和24份报告书,收获超出了预想.当吉林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田冠浩在第一场报告会上说道“在东北各地调查了一个月,总有一句话在我耳边转来转去:没有希望,只有失望”时,鲜活的社会之风吹进了这所虽然地处东北腹地却似乎被屏蔽于普通民众境遇之外的“塔”,一石激起千种思考.

去年中山大学的团队则极力追求调研的学术价值,在深入深圳城中村调查了湖南攸县出租车司机部落生存状态后,将调研课题和报告最终拓展成团队成员的博士毕业论文.


有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的,如厦门大学―支团队关于台资与福建建设的调研报告,得到了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嘉许.

有以追求影响力作为第一要义的.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队,将“调研中国”纳入学校“新小康协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新小康协会”也赢得了2005年中国大学生十大优秀社团的荣誉.

如果把学生们采取的方法一一罗列,几乎涵盖了大学的各门类学科.

当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它所暴露的问题也逐渐明显.不乏过于依赖个人英雄主义支撑的团队,组员缺乏沟通合作;亦有学校相关院系强势介入,校办色彩浓厚的团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都损害着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行动能力,形式化与官僚化的倾向让学生们失却了本该有的与活力.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活动中,《南风窗》将对具体的操作流程作出适当调整,加强成员培训和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流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本杂志和一群大学生将会因“调研中国”而长久相伴,《南风窗》亦将大学生们观察中国的种种细节记录在自己的历史中,与他们一起关注中国社会转型,深入中国社会肌理,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在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努力,和对当下的责任感、使命感.

“只有使命,才能让你重新获得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只有使命,才能把你带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南风窗》希望“调研中国”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有理想者不孤单,让有心者有力,有智者有为.

(执笔 田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