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撤回文风波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453 浏览:55458

在论文的署名和责任分担上,科学界内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明显不合理,除非重塑现有整个体系,否则很难做出根本的改变

2004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琳达•,巴克最近又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她和她的合作者在3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刊登声明,撤回他们2001年在该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

巴克和这篇论文的另一位作者莉莎•,霍罗威茨对《自然》杂志说,撤回论文的原因是他们“无法重现原来的实验结果”,并且他们还发现“2001年的论文数据和原始数据之间存在矛盾”.

现年61岁的巴克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目前供职于美国西雅图的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她因发现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与另一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分享了2004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1991年,巴克和阿克塞尔在《细胞》杂志发表论文,宣布从小鼠身上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基因家族.这一基因家族由1000种不同的基因组成,占我们基因总数的3%.这些基因产生出同样数量的嗅觉受体,可以探测气味分子.凭借这一发现,两人最终赢得了诺贝尔奖.

在2002年到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之前,巴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了11年.此次撤回的论文就是当时在哈佛大学完成的.据悉,哈佛大学医学院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对此事进行调查,看其中是否存在不端行为.

巴克将矛头指向了论文的另一名作者――来自中国的邹志华.她对《自然》杂志说,出现矛盾的数据和图表均是由邹志华提供的.在进行这项研究时,邹志华曾在巴克的实验室做博士后工作――2004年琳达•,巴克获得诺贝尔奖时,邹志华还曾经就此话题接受《南方周末》等媒体的采访.

这篇被撤回的论文一共有5名作者.其中,邹志华和霍罗威茨是共同第一作者,巴克是通讯作者.

在巴克的声明中,特别指明了每位作者的贡献:巴克提供了研究思路并负责相关的联络工作;吉恩-皮埃尔•,蒙梅雅为实验材料――转基因小鼠的培育做准备;斯科特•,斯奈波对邹志华进行了靶向基因技术的训练;邹志华提供了所有的图表和数据,并与巴克负责论文的写作;霍罗威茨则参与设计实验和培育转基因小鼠.

撤回论文的巴克和霍罗威茨认为,邹志华应该对论文中出现矛盾的数据单独承担责任.

邹志华现在在美国加尔韦斯顿的得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工作.他是2005年离开西雅图,前往加尔韦斯顿任教的.这位华人学者1988年在中国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邹志华到巴克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做博士后.2002年,他又跟随巴克,前往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邹志华本人至今仍未对撤回论文做出回应.只是得克萨斯大学在一份声明中说,邹志华同意撤回论文,但对此表示失望.

声明还说:“邹博士并不认为他有任何不端行为,对于发表的研究结果依然充满信心.他目前正在查找有关文件和1000多张幻灯片,以协助哈佛大学对原始实验的评估.他相信能在得克萨斯大学重现实验结果.”

巴克在声明中说,她的实验室在从波士顿迁到西雅图后,就再也无法重现原来的研究结果.“我们努力重复这项工作,但无法重现论文中所报告的结果.而且,我们发现论文的部分图表和数据与原始数据存在矛盾.因此,我们对论文的结论失去了信心.”巴克说.

据悉,该论文自发表后,已被引用了138次.巴克已要求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调查邹志华此后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另两篇论文.“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过程.”她说,“重要的是要纠正文献库.”

巴克撤回论文的举动,在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荡.一些人赞赏巴克严谨的科学态度,另一些人则认为巴克将所有责任推卸给邹志华,有失公允.作为通讯作者,她本人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不能只享受论文带来的荣誉,而对过失置之不理.

但也有科学家指出,在论文的署名和责任分担上,这一事件固然存在问题,不过很多都是科学界内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除非重塑现有整个体系,否则很难做出根本的改变.

人类的嗅觉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人类认识和记忆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本原理一直不为人所知.

巴克等人在2001年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老鼠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将嗅觉信号从鼻子传导到大脑的特定区域的.他们先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在小鼠与嗅觉相关的神经细胞中产生一种特定的植物蛋白.然后,跟踪这种蛋白的转移路线,绘制出嗅觉信号传导的神经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