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31 浏览:34149

[摘 要 ]微博的兴起契合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赢得了大学生群体的喜爱.本文分析了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的原因,认为微博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创新积极加以应对.

[关 键 词 ]微博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3—04

近年来,随着微博这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传播媒介在中国的迅速兴起,并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吸引力进入了大学校园,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微博的兴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针对这一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时俱进,致力创新,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微博深受当代大学生群体喜爱的原因分析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发布、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微博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建立个人社区,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源于美国一个名为推特(twitter)的社交网络工具.2009年新浪网推出微博测试版,成为大陆门户网站中首家提供微博怎么写作的网站.随后,各大门户网站陆续推出微博怎么写作,微博迅速地进入网民人群中.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已近两亿.微博这一新传播媒介更是赢得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据国内某网站统计,80%以上的大学生有使用微博的经历,微博被大学生亲切地称呼为“围脖”.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微博本身具有丰富的功能

其一,微博内容短小精悍,鼓励原创.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符合大学生群体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生活的特点.另外,大学生原创意识强,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编辑信息、抒发感情.微博的出现,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其大量原创性内容得以涌现.其二,微博操作方便、传播快捷.微博融合了网络、手机以及IM软件等多种信息发布途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微博信息.微博不仅可以上传文字、图片,还可以上传声音、视频等信息,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它具有即时性、传播速度快、关注人多、现场感强等特点.如一些大的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在现场通过微博传播信息,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可能超过其他所有媒体.其三,微博互动频繁,传播面广.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能即时更新至关注者的首页.微博还具有一键转发功能,可以将信息瞬间分享给更多的用户.有学者指出:“微博客丰富了传统的传播层级理念,从最初的分众传播逐渐升级为大众传播,进而形成一级传播、二级传播甚至更多级传播,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多元化和最大化.”微博集合了博客、论坛、聊天等诸多网络工具之所长,它具有的丰富功能自然能赢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

(二)微博契合了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要

微博契合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渴望独立,他们希望能以成人的身份参加活动、发表见解,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这些想法未必都能得到实现.特别是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下,大学生被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地位缺失.在学校教育信息和话语权不对等的情境下,大学生是教育过程被动的参与者,是各种教育信息的接受者.而微博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格局,它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达想法、展示活力的平台.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学校园从此成为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场域.

微博契合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心理发展需求呈现多样化.他们反对绝对的权威崇拜,形成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结构,其中既有较低层次的生理和物质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微博的交流没有面对面的尴尬,操作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和载体的限制,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微博充分实现自己的精神需要,既可以在微博世界中享受思想的熏陶、知识的启迪,也可以从中体会草根的快乐和市井文化的趣味.


微博契合了高校学生交往发展的需要.美国学者麦克卢汉曾言:“每一种技术都对人的交往模式进行重组,实际上造就了一种新环境.”微博不只是一个信息平台,它更是一个强大的网络社交工具,它给大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人际交往媒介.传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圈主要是通过班级、学生会、社团、老乡会等组织,或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形成的.由于受到个人交际能力和交往机会的限制,所拓展的交往空间是有限的.然而通过微博,大学生可以就一些公众事件、时事热点、校园动态、个人活动、心情体会等发表观点,关注朋友,建立“点对点”、“点对面”等多样化的交往渠道.

二、微博的兴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重影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微博的发展亦是如此.面对“围脖”之“围”,我们应客观看待、冷静分析,既要正视微博兴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也要看到其中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挑战

第一,微博信息传播的发散性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形成挑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主题报告、理论学习、典型宣传等方法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通过提前准备的宣传材料和设计的教育主题对学生开展集中教育,以达到转变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的目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提前确定教育主题,准备教育材料,实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预见的.然而,由于微博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发散式的传播,再加上信息数量庞大、良莠不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脱离教育工作者的预先设计轨道而无法掌控.

第二,微博信息来源的“去中心化”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权威形成挑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权威,信息来源单一,信息指向明确,灌输力度较大.实际上,大学生掌握的信息源和话语权与学校管理方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政府、学校、教师控制着信息源和话语权.但是,微博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变化,微博信息传播“去中心化”、“阅众共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群体可能成为新的“意见领袖”,抑或成为别的“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在微博兴起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者形象可能被模糊和边缘化,原有的影响力存在被消解的危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绝对权威者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