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多元视域中的语境

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22 浏览:16909

[摘 要]本文通过哲学多元论视域反思当代语境研究,尝试探索后现代语境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路.研究表明,多元论是语境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语境多元构成论分析语境成分、要素、结构的多元化;语境多元类型论探索多元化的语境类型;前者揭示传统语境研究局限所在,后者昭示语言本体及其语境建构.

[关 键 词 ]哲学 多元论 语言 语境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13-01

引言

哲学多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人类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真理与价值等范畴的属性不是一,而是多.这一思想直接推动了20世纪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科学证明,事物本身是复杂构成物,任何事物都具有二元以上结构;语言同样如此.事实上,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885年提出的语境概念并没有在当时产生深刻影响.直到索绪尔揭示语言系统性,语言本身及其语境才开始被关注.1923年,Malinowski首次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这两个概念,语境研究注定走向多元世界.

胡壮麟先生(2002)在《语境研究的多元化》中从语义生成角度考察语篇语境的多元化特征.他的研究在某种层面上揭示了语境本体的存在方式,却没有对“多元化”本身作方法论考察.文章指出,“等语言语境――即上下文、经由二元化――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三元化――语言语境、物理语境和共享知识走向多元化”.虽然出于对语篇语义生成条件的考虑,上述分析作为“语境特征”可能并无异议,但是就语境研究本身而言,“一元化”、“二元化”和“三元化”更多的是对语境类型的考察,而“多元化”则显然是对语境构成要素的分析.这里混淆了多元论视域中的两个语境研究范畴,本文分别称为语境多元构成论和语境多元类型论.

1.语境多元构成论

语境研究的最初阶段就是对语境本体的分析.Wegener最早指出,语境具有如下三元结构,“一、说话时的客观情景;二、受话者能够直接联想到的各种成分或因素;三、人的整个心态,尤其指交际双方对各自身份的意识程度”(Kramsch, 1998:126).后来发展的语境构成论研究基本都包含这3个变元,并对其进一步切分、重构与扩展.

继Malinowski之后,Firth(1952)的情景语境理论把语境变量归纳为3种,它们分别是参与者的有关特征、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以参与者为核心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区分立足于交际中的话语,却并未把语言本身视为界定语境的标准;这在某种意义上为Halliday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目前,功能语言学派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语境理论就是Halliday(2008)基于语言本身区分语场、语旨和语式这3个变元的“语域”(register)思想.强调社会语境研究的还有Verschueren(2000),他从语言哲学角度诠释了构成交际语境的4种成分,即语言使用者、心智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界;这种语境构成四元论同时是对4个世界的划分.语境的广阔使得更多学者从知识论角度揭示其多元构成.Lyons(1995)曾提出6种“语境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即角色、时空方位、正式程度、媒体、主题和语域;还有学者把构成语境的知识和交际者的意识相结合提出语境的七元划分;例如,Harris(1988)认为,世界知识、语言知识、作者、体裁、集体知识、特定知识和语篇因素这7个变元构成语境.另外,一些学者在考察语境构成时并没有对语境要素作出明确归纳;例如,Brown & Yule(1983)指出,语境应该涵盖交往的时间和空间、说话人、听者、谈论的题目、先前讲过的话、会话形式及会话目的等要素.

2.语境多元类型论

语境类型论研究依据逻辑范畴以及语境的各种属性范畴多元化识别语境类型.相关研究林林总总;例如,Allwood(1977)把语境区分为内涵语境(intensional context)和外延语境(extensional context)、晦暗语境(opaque context)和显透语境(transparent context);Van Dijk(1980)把语境区分为可能语境(possible context)和真实语境(actual context)、局部语境(local context)和整体语境(global context);Halliday(2008)按照其语境三元构成论进一步识别语境要素类型,语场分为技术性的和非技术性的,语旨分为个人的和功能的,语式分为口头的和书面的.语境类型论考察同样被其他学科研究所关注;例如,Koffka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中区分外部的、客观的、地理的语境和内在的、主观的、行为的语境;Edward Hall在传媒学研究中区分高语境(high context)和低语境(low context),等.

迄今为止,在语境类型论研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Firth(1952)基于语言本身对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的区分.这一思想是对Malinowski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一区分的具体发展.我国学者王希杰较早引进并研究语境思想.在《修辞学新论》(1993)中,他把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分别称为“小语境”和“大语境”.研究表明,这种区分方式同样以语境本体为核心;由于缺乏对语言的关注,言外语境(大语境)脱离语言本身;进一步研究产生一系列问题,例如,“大语境:明语境(物理的语境)+晦语境”;“晦语境:文化语境十心理语境”(王希杰,1996:61)――对小语境的分析能否完全脱离物理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因素?心理语境这个范畴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包含小语境?“(小语境中――引者注)语义的语言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概念意义的语境,二、社会文化意义的语境,三、色彩意义的语境;”(王希杰,1996:65)――依据小语境和大语境这一区分,社会文化意义的语境是否属于小语境的研究范畴?这些问题似乎已经引起注意;在后来的研究中,有学者将小语境进一步区分为“言辞语境”和“副言辞语境”.“言辞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的前后文,也包括口头语中的前言后语;副言辞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个语言表达形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环境因素,它包括场合、时间、地点、方式、话题、话语前提等”(裴文,2000:12).

3.结论

语境多元构成论主要关注语境要素的析出是否全面.这种研究模式一方面无法实现具体语境的个性研究;另一方面,语境的复杂性最终导致语境认知的不确定性,多种理论与学说各执己见.尤为重要的是,一味的分析性研究无法实现语境的本体建构和本质把握.语境多元类型论的发展已经表明,语境的复杂性和语言的复杂性具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多元世界中语言本体的存在及其对语境的建构.正因如此,“语境”只能和语言相关;所谓“言外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皆无法脱离语言本体而存在.

质言之,语境展现我们赖以生存的多元世界,多元世界中的语境研究呼唤本质探寻;对语言本体的重新发现昭示了后现代语境研究方法论的发展进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