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872 浏览:44747

【摘 要 】应用型本科教育近几年蓬勃发展,其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笔者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师资队伍应有的素质结构特点,指出当前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建议.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 ; 师资队伍 ;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88-02

教育部明确指出,2002 年以后升格的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了我国经济及教育水平的发展要求.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强调“本科”教育的同时,要高度强调“应用”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这个特点就要求其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能够培养从事生产、教学、怎么写作、管理等各种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优秀高校教师队伍. [1]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应有的素质结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自身的特性,包括自身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结构是否适应或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

(一)教师个体的素质结构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其个体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特有素质.一般素质包括身心健康、良好的师德师风、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等最基本的教师素质,还包括一专多能的“T”型专业素质.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其特有素质就是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教师不仅能分析和讲解理论知识,还要会阐述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趋势,并能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二)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不是教师个体素质的简单相加,而是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功能更加强大的有机体,主要体现在队伍的质量和结构上.在教师队伍的质量方面,教学科研要与时俱进,独具特色;学习研究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工作上要相互体谅,形成合力.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方面,学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历职称层次,学术带头人比例适中;适当引进退休教师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师;注重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好基础平台.总之,要形成一支特色鲜明、氛围融洽、共同努力奋进的和谐教师队伍.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一个两难的局面:紧缺学科缺乏学术带头人,能支撑台面的学科又不适合作为重点发展学科,再加上持续扩招,教师缺口明显.于是出现了一些困难:一是对外引进人才困难,由于应用型本科的“牌子”并不响,加之一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故对于大师级别的人才吸引力并不够;另外资金约束也不能给高层次人才提供完全丰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二是对内稳定人才困难,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方面要走向市场参与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同时也希望留住校内原有人才,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校内人才流失率较大.三是对人才培养困难,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条件,短时间内培养能真正融入到学校的高层次人才比较困难,毕竟校内的骨干教师的学历和任职资格的培养、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与校内文化和工作环境的融合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二)教学质量问题

其一,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一些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很薄弱,经常会出现“赶鸭子上架”的现象.个别非专业教师却上了专业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工作量加大,尤其是基础课或者公共课的新进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更不用说提高课堂效果了.有些年轻教师迫于家庭经济压力,还校外,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本职工作投入不足,必然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其二,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应该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但从教师个人来看,新进教师和校内很多教师大多数都是在研究型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门对门”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另外一个方面,大多数教师从时间和精力上考虑不愿意上实践课,更不愿意到实习基地去指导学生学习.从学校层面来看,部分学校领导层不愿意或者在对教师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培训上只是口头文件没有具体规划,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然存在.

(三)师资结构问题

其一,生师比结构.总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偏高,教师的工作量大.部分学校的授课班级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引导和教育,实践课不利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因为工作量大,教师无暇顾及“自我充电”,也难以抽出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影响了整个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其二,职称结构.据有学者调查显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教授比例最高的是医药类,为19.52%;副教授比例最高的是政法类,为32.07%;讲师比例最高的是语文类,为45.4%;助教及以下比例最高的是民办类.[2]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称教师少,而中级以下职称教师比例较高.据了解,“学院”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职称教师比例要比“大学”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职称教师比例小.

其三,实践教学教师比例.一方面专职实践教学教师总体上满足职称要求,但既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高学历的“双师型”素质教师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重视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技术教师,其实这不仅可以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引进课堂,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协作学生解决毕业设计、定岗实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

三、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化师资结构 其一,适当引进具有企业行业工作背景的工程师、研发人员担任专教师,使其丰富的专业知识、一线技术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支撑教学的有效资源.通过面对面的实践案例教学,缩小理论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差距,增强毕业后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同时也可引进专业应用能力强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硕士,以平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困难.

其二,创设条件,适当引进或外聘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可以通过优厚待遇、专业优势、发展潜力等吸引其他高校或者企业的学科带头人,真正为学校所用.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可以指导校内年轻教师加强专业技能,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同时还可以带来其他高校学科发展的新模式,为本校学科建设注入活力,带动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发展,打造本校的办学特色.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和实践能力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是:“动脑的不会动手,动手的不会动脑”,其根源在于“教动脑的不会教动手,教动手的不会教动脑”[3] 诚然,应用型本科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和实践能力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其一,强化教师专业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新引进硕士研究生的占比较大,可以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鼓励年轻教师多了解行业规范,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学校邀请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高职称教师来校讲座或报告,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对外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委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培训等.

其二,强化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学校可以合理规划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轮流下厂脱产进修,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市场接轨,同时建立严格的指导制度,以促进教师长见识、学经验、出成果,避免“下企业”成为“走马观花”.

(三)以教师为本,做好人才稳定工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才流动的自然规律.学校的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条件,稳住人才,使其真正为学校所用.

其一,不断改善学校的“硬环境”.目前很多学校在“硬环境”做得不错,但有少部分学校因资金困难,很多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一些新引进教师觉得学校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科研环境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对稳定人才无疑增加了负面影响.

其二, 不断改善学校的“软环境”.就是要“环境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积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成才环境.学校各级部门要懂得识才、爱才、惜才,关注教师工作的同时,更应积极关心和帮助教师的生活,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

(四)完善教师考评体系

由于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遵循了老本科的偏重科研,忽视实践教学,与其相适应的教师考评体系还不完善.

其一,在岗位管理上,学校要严格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末位淘汰”的原则开展动态化聘任工作.[4]淘汰不合格的教师,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进校内外人才流动,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其二,采取多元化的绩效考核模式,分类设岗、分类考核,改变目前以学历和职称为标准评价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单一考核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期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养的考核机制.

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应用型教育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准确及时把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惑和挑战,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解决.站在历史的角度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本校现实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