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滞胀,真通缩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98 浏览:12764

2010年二季度是全球经济被动型库存周期复苏的最高点,也是经济复苏的终结时刻.周期性行业被抛弃,而战略新兴产业依然高高在上,这就是本次调整中的市场特征.这种市场特征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慢慢走向极致,估值的分化在质疑中已经越来越被认同,市场的运行模式可能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根据我们对经济周期和中国工业化运行规律的理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已经将市场在过去5年牛市繁荣中的理论体系全面颠覆,市场可能进入一个原点区.

处于大拐点之后的阶段,对于全球经济而言,将进入一个无趋势的复苏过渡期,而在这一阶段的前期,首先是解决刺激后遗症,即具有滞胀特征的二次去库存.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一个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过程.而刺激政策将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推升到极致,这是逆工业化规律的经济增长,对这种逆工业化规律增长副作用的消化以及寻找经济增长点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大拐点之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需求不足与流动性过剩的博弈

将目前所处阶段与上世纪70年代进行比较研究,实际上,上世纪70年代长波衰退的后半期的基本经济特征就是全球滞胀.而现阶段情况,我们认为就需求而言,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中枢的下移以及去杠杆化将实质上造成全球的需求不足缺口,虽然有研究认为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推动力,这一点也许可以类比上世纪7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日本当年的增长是以经济模式的节能化和产业升级为基础的,目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基本都不可能向类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所以,如果要新兴经济体在投资主导模式下增长,与全球流动性推动的泡沫式通胀就是一个悖论.

就通货膨胀而言,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成本冲击的过程,特别是实体经济领域的被动性成本冲击对经济增长中的需求产生了抑制.而目前的通胀预期更多来源于资产领域,来源于过度的流动性刺激,因此,这种刺激模式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与需求不足的经济本质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了泡沫而非通胀的特征.所以,这次的流动性刺激一定给经济增长和资产带来了易变性.

检测滞胀与真通缩

按照周期的规律,在库存周期的高点之后,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滞胀期,至少在2011年上半年之前都是如此,但从需求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的易变性来看,我们认为滞胀可能是短期内的一个阶段性特征.中期来看,本次滞胀向通缩的过渡也许是迅速的,需求不足仍是未来拐点后的经济本质特征,滞胀仅仅是流动性过剩的后续效果,而不具备长期持续的基础,也就是在未来一年中,经济中的滞胀是一种检测象,而经济向通缩的转换将会渐渐明朗.


布局式投资

本来,在工业化起飞结束之后,投资依然在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2008年之后的过度投资和由此带来的通胀约束使得投资必须经历一个结构变化和增速回落的过程.与此同时,我们无法立即找到新的中国经济增长点.所以,市场对周期性行业的抛弃从大方向上看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不过,站在一个经济增长模式的原点,我们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到底在哪里还根本无法把握,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热衷可以看作是一种布局,不代表一种必然.

我们的一贯观点是,对未来新的增长点的投资是这个时段的合理选择,但工业化规律告诉我们,新兴产业即便真能够形成经济的新动力,那也是5-10年以后的事情,现阶段,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投资就是一种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固定思维套路,犹如旧酒被装在新的瓶子里,本质上与投资拉动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市场的投资思维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线索

全球和中国都以2010年二季度为界,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原点区和迷茫期,这个迷茫期可能还存在着两个阶段,在未来的一年中,全球和中国的核心任务都是解决流动性过度释放的后遗症,这是一个在可见的未来最为痛苦的过程,近期的全球股票、外汇和商品市场的走势隐约已经反映了这种情绪,而且,流动性导致的资产的易变性使得这个阶段更加捉摸不定.第一个阶段结束之后,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向,只有政策才是核心,这是罗斯托理论明确无疑的结论.所以,选择短期的投资思路一定是从政策出发去寻找线索,即政策红利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线索和前提.

自2007年以来,我们一直使用经济周期理论和工业化理论研究和预测中国经济及市场趋势.但到了2010年二季度之后,这种理论体系将重构.重构的核心即是从中期的角度来发掘短期公司增长的可持续性,这里面自然包含在各种中期认识下各种创新模式成长概率的研究.因此,从二季度这个原点开始,由于理论体系改造的需要,相信市场进入一个多样化的阶段,而在这个无秩序的阶段,市场开始由趋势投资向个股的发散性投资转换,市场进入了主动创造机会与布局式投资相结合的阶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