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63 浏览:32110

【摘 要 】中国建筑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本文试从儒家的人文精神、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风水思想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了文化审视.

【关 键 词 】中国建筑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建筑、绘画与雕塑历来被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以其独特的社会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而被看成是社会文明和当代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中国的建筑与园林艺术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我们从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典型建筑的风格特征不难看出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堪称儒、道互补的产物.儒家强调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崇尚礼乐,它是美学上的几何学,严谨、浑厚而又有秩序:道家主张重返自然才能得天真,它是美学上的色彩学,空灵、生动而无拘无束.静者强调建筑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并且为了满足其礼乐式的需要及其理性化的审美方式必然使其所使用的建筑在风格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而中轴线的发现和对称布局的产生则极大地满足了儒家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像住宅、官署、宫殿、庙宇等等,莫不皆然.道家则象征山林、烟雨,空荡而去留无迹.强调自然的美好和内在的法则、功利,因而满足其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的建筑在形式上必然是曲折多变,自由活泼,其最初也是至为关键的一步是选址的险要和环境的优美.中国古塔、古寺、古亭、古庙为何多建于名山大川之中?为何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之说?中国古典园林为何模仿自然,而不像西方那样多是严整对称的几何形?这种种疑问用道家珍爱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来解释就十分自然了.正如这二种美学思想的互补互渗,使中国建筑呈现出一种既亲切理智,又空静淡远,既恢宏大度,又意蕴深长的艺术风格.

一、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本主义或人文精神

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修养问题,强调以家庭为本位,以为中心,是一种有着严密等级制度并且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所以,中国的建筑从庶民的庭院到帝王的宫殿,从院落的经营到城市的布局,处处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政治规范.

以都城的规划为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篇中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门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天.”这就是说,祖庙居东,社稷坛在西,朝廷在前,商市居后,宫室居于中心.这种布局,十分讲究秩序,重视“礼制”,表达出封建社会的观念.

又如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四合院,它的结构和布局特点是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自有天地,强烈地体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家庭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为家庭成员规定了应当遵守的各种道德规范,认为有了家庭和谐,才有社会的稳定和均衡,这种过分强调家庭的作用,把家庭成员间的血缘关系推到极为重要地位的思想,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四合院结构.四合院采取的是封闭式的环形结构,四面墙围得密不透风,城市如此,宫殿如此,老百姓的住宅也如此,用高而厚的院墙,把住宅与外界严密地屏隔开来,院内住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大家庭,从形制上满足了这一家庭排他性的功能需要.家庭就像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四合院的中心建筑,是作为中心的堂屋,通常不住人,作为整个家庭权力的象征,是供奉祖宗牌位、执行宗教祭祀功能的场所,同时也是举行家庭会议的场所.堂屋周围的侧房和厢房,才是住人的房间,这里依次按照每一个成员在家庭关系中所居的身份、等级、地位,分别占有位置不同的房间.这种布局方式,既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定、内外有别的观念,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的关系.四合院这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凸射出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其根源正是来自中国传统的封闭性家庭主义社会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传统文化心态.

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审美风尚和审美理想――崇尚自然之美

它是中国人在建筑创造中的艺术灵感之源,追求自然美的境界已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基本美学标准.它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最典型的建筑是文人园林,它们面积虽小,但布局如吟诗作画,曲折有法,以人工营造出自然界的万种风情,犹如田园山野,隔绝尘嚣,别有天地.或以水取胜,令人如置身清潭碧流之上;或以山石见长,使人如入深谷幽壑之间;或以花木取胜,让人如进茂林芳丛之中.由于私家园林的主要使用者代表着封建时代文化的最高水平,因而这些文人园林也往往成为古代文化精神的缩影.它们在造园时不仅注意对自然的发掘,追求再现自然,还赋予自然以至善至美的人格,开始着意于再现山林意境,松以其倔强不屈的形态,梅以其傲立春寒的形象,竹以其挺拔纯洁的秉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崇尚自然之美”的观念,在城市宫殿和一般的民居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北京的故宫,利用贯穿北京城的轴线,将景山的自然景色与故宫规整方直的布局格式协调起来,借助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烘托出故宫的宏伟壮丽.同样,在以祭祀为主的“礼”制建筑中,也处处体现出自然因素的运用,以增强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北京天坛运用大面积柏林作为背景,借助古柏的形态和庄重的色彩,使规模有限的祭祀建筑群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民居建筑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江南水乡.“街市萦回长溪旁”是许多江南小镇的布局特征,其常见做法是多借用地理优势,将水、屋、桥、柳等巧妙结合,融为一体.

三、中国传统建筑体现了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来源于道家思想,“风水”之称来源于晋朝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日,气乘风则散,略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又称作堪舆.堪表示高处,舆表示低处.“风水”之说,是古人“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总结出的大至建都立郡,小至择宅相基的理论与方法,是古代中国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相宅之术.所谓“相宅”,便是指如何在建筑基址的选择、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等等方面遵循阴阳五行之说,以达到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早在西周时期,“相宅”之术就已经出现.风水思想有一套完整的美的格局,称为美格.美格最起码的要求是气蓄,气蓄又要山水环抱,形成封闭式的环境.封闭要求严密,不出现缺口,这样就需要山水多次环抱,形成层次.同样“风”在风水中也很重要,要求藏风或避风.在以风水学说为基础建立的中国传统建筑中,风水的“藏风、聚气”说表现为由三面或四面的建筑物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风水观念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是巨细无遗的,它主宰了建筑群体与单体的朝向、正背、大门、轴线等等方面,这些细密的规则,有助于中国古建筑走向完善,同时也禁锢了这一体系的发展.

由此看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内核、特点,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也是传统文化浸染、渗透和传承、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 中日传统文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 王炯华, 等.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


[3] 谭富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道家思想[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

【作者简介】

谌华(197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