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为何不看好中国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82 浏览:154230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前不久刚刚照例在美国西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小城奥马哈举行,成千上万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为了亲耳聆听“股神”巴菲特的金玉良言而聚集于此.每年投资者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巴菲特的回答也不会照本宣科,而是一针见血又通俗易懂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支撑这些观点的是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什么改变的价值投资理念——安全边际、内在价值、能力圈、长期投资等

不过这些抽象的投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投资市场中却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

巴菲特:中国没有竞争优势

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和投资者来到了奥马哈,期待着巴菲特对中国市场作出一番点评.今年就有一位来自上海的投资者请巴菲特谈一谈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并问道,如果巴菲特在中国投资会选择什么产业和公司.然而巴菲特的回答却让许多国人感到失望.他十分明确地表示,他还没有真的开始在某个特定国家准备投资新兴产业.“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我们观察,但是并没有真的做什么”.另外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没有竞争优势.建议投资者在投资中国时要很谨慎,因为不如预期的效果好,现在主要投资美国市场.巴菲特和他的搭档芒格都认为,自己的优势是美国,加上精力有限,因此应该以美国市场为主.巴菲特指出,他不会在中国做其在美国做的事情,“我们不觉得那是我们的长处所在,虽然它听起来很诱人”.即便他此前曾投资了中石油、比亚迪等中国公司.

表面原因:不熟不做

巴菲特为什么不投资中国.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不了解中国,也无法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和运作机制.还有像A股市场中充满了随时可能且实际上也经常性爆发的黑天鹅事件,也使巴菲特觉得中国股市的投资充满了风险.就像巴菲特本人说的:“我对中国的游戏规则并不了解.”

当然,巴菲特或许更担心的是,他能经常从媒体上看到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查重的新闻,而巴菲特投资最基本的考量点就在于通过企业财报来了解企业的业绩.如果手里拿到的业绩报告都不可信,巴菲特所依赖的价值投资理念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

基于上述种种理由,导致巴菲特不敢轻易在中国投资.这符合巴菲特所倡导的不熟不做的“能力圈”投资理念.

深层原因:缺乏创新能力

不过让人担心的不止于此.不愿投资中国,除了对中国市场不了解,恐怕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巴菲特认为中国缺乏竞争优势.尽管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表现出了持续强劲的活力,但中国经济的增长除少量依靠高端技术外,主要还是依靠低价使用本国低端技术和自然资源,尤其是持续投入大量本国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的.这种主要依靠低价生产要素大量投入而实现的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落后.


如今,由于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高,以及能源、水等资源的上升,低成本竞争的状况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今后继续依靠人口红利实现这种粗放的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将不再可行.因此唯有将我国经济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模式转变,即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加速形成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导致中国经济的大幅度减速.

应该说,从“十一五”以来,中国决策层已经敏锐察觉到了中国经济亟待转型的问题,把“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首要目标,在文件中,已不止一次把创新放在首要地位.但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经济出现了不少创新因素,冒出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但总体而言,我们依然不是自主创新型经济体,因为与模仿和改进国外现有先进技术相比,自主创新的难度要大得多,需要投入的时间、费用以及承担的风险都要更大,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尚有所欠缺的市场环境下,创新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是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主品牌,使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怪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曾不无遗憾地表示:“我国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缺乏创新和竞争优势是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高的根本因素.而要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则要借助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合力.否则,在一些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领域,仅仅靠中国企业是无法战胜跨国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