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拿来”主义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88 浏览:10725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为了增加语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少教师千方百计地把课外教学资源引进到课堂中来,而课外资料的拓展又因其简单实用备受语文老师的欢迎.


在前一阶段的听课学习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几乎所有的语文课都有课外资料拓展这一环节.这些环节的使用,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人耳目一新,效果非常明显.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课堂上,用镜头捕捉这些不容易被发现的误区,一起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镜头1:一位教师执教课文《我叫足球》第二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足球的发展史有个全面的了解,补充介绍了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还不时出示一些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由于资料比较详细,教师花了三四分钟才介绍完毕.

镜头2: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时问学生:“天下的樟树这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与樟树到底有什么联系?”此时,学生的回答一知半解,教师便适时出示了一段介绍宋庆龄生平事迹的资料,帮助学生领会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之处.

镜头3:一位教师教学《木兰从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从而感受花木兰的英勇气概,播放了一段反映古代战争的影片.由于是大片,打斗场面非常壮观,学生看了不住地发出惊叹声.

思考:应该说三位教师都重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使用了相同的教学手段——拓展课外教学资源来为自己的课堂怎么写作,这是值得大家肯定的.乍一看,三位教师的做法都合情合理,一个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一个帮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促进了感悟;一个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可是值得深思的是,三位教师的课外拓展是否真正有效呢?第一位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足球知识的了解是非常少的,而教师却用了三四分钟的时间来详细介绍足球的发展史,对于一个非重点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是否有必要?其次,资料中有很多术语学生根本就弄不懂,从学生茫然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样的资料拓展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困难.第二位教师的做法也不对.因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要赞美的是宋庆龄的品质,而宋庆龄的品质又是通过樟树的品质表现出来的,课文的重点应该是研究宋庆龄与樟树之间品质的相似之处.而教师提供的资料却是宋庆龄的生平事迹,与樟树的品质无法对应,显然这段资料不够准确,甚至还可能误导学生.第三位教师播放的影片虽然视觉效果甚好,打斗场面精彩,但内容显然与木兰从军的年代背景不符.学生只是享受了一次视觉的盛宴,并不能从中感悟到什么,教师的做法纯粹是哗众取宠,多此一举.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认为,三位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上存在着相同的问题,采取的都是“拿来”的态度,即只是利用了现成的课外教学资源,没有加进教师自身的理解和思考,照搬照套,才造成教学资源利用的效率不高,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的要求下,每位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积极引用到课堂中来,这是好的现象.再加上现在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参考用书的随手可及,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变得十分便利.但随之带来的消极因素是,由于资源的众多,教师在选择和使用上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不少教师就贪图方便,将能找到的对得上号的资源都直接拿来用,结果造成了很多资源的使用不当,以上三种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

对策: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教学资源的作用,教师应本着谨慎的态度进行.其实,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资源是不能拿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因为教师面对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如同样是写景类的教材,低年级和高年级在写法、语言上的要求就截然不同,在拓展资料时就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学生,由于年龄、性格、情感上的差异,必定带来认知上的不同,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引进一些有用的课外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对引进的教学资源一定要严格把关,精挑细选,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必要时还可以由教师自己写作补充材料.如有些文章内容符合要求,但学生阅读有困难,就要通过修改降低难度;有时很多材料都只能选用其中一点,这时就要进行适当的重写组合了.

因此,前面三位教师如果能用慎重的态度对待自己搜集的课外资料,努力挖掘其中有用的因素,可能就不会出现资料拓展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了.如第一位教师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引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和重组,使资料变得简单而有趣味,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效果肯定会好很多.第二位教师可以把拓展材料中与重点无关的内容删去,再加上一些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相信学生就能很快明白课文的寓意了.第三位教师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可以不用,或者用别的教学手段代替,绝不能为了用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