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妙用摭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607 浏览:118976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诗词谚语、小资料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适时地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关 键 词 :诗词谚语;小资料;生物学知识;人文修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54-02

一、妙用诗词谚语巧教生物学

在生物教学中,适时适量地引用有关生物的古诗词,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使学生在了解诗词意境的同时,更深刻地领悟其中的生物学知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妙用.

1.新课导语开门见山.好的导语能牵动学生的思绪,设疑激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求知状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ATP》引用的唐代诗人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引用谚语“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群落的演替》引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植物向光性》引用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激发起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和求知.

2.课堂设疑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原先的“跟老师学”转变为“我要学”,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学习在讲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时,可以问:“螳螂捕禅,黄雀在后”能代表一条食物链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设疑,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明确了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的.又如,在讲授《物种的多样性》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启发学生.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呢?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思考质疑探索等自主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诗词谚语本身对学生有着比较大的吸引力,如果用它来设疑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生物教学真正体现“面向所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目标.

二、妙用小资料巧教生物学

1.教材内小资料之妙用.新教材中增设了短小、精致的小资料和课外读,与知识点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趣味性、可读性,是教师解释知识点和扩增知识容量的来源,也是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并扩展知识面的资料来源.小资料通过列举实验测定的数据,真实、具体、生动说明生物体微观而复杂的组成,如“蛋白质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等,为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最原始的精神激励,鼓励他们为科学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又如“课外读”:“发酵工程”、“克隆哺乳动物”等,侧重于讲述生命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阐明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健康等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及应用,“神奇的‘太空椒’”、“造福人类的酶工程”、“核移植技术漫谈”等,描绘了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与广阔前景.这些“小资料”对知识的延伸凸现了生物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密切关系,有利于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科学地加以善用、妙用,不但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发展学生的德、智、体,激发学生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教材外小资料之妙用.20世纪是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而课本不能及时地、全面地反映新成就,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善于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新颖的小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这样既能达到突破难点、巩固重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向往,树立学好生物学的新观念.(1)利用资料导入新课,可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性别决定》之前,引用一则小资料:“英国北部有个女儿村,该村妇女所生的孩子全为女孩,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听罢,怀着极大的兴趣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奥秘.这样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2)运用小资料释疑解难.如讲《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数字资料:“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0多万公顷的土地因沙漠化、盐渍化和遭污染而不能用于再生产;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森林减少的面积逾2000万公顷.”据此,请学生分析讨论:造成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锐减的原因有哪些?生态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使发散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人类任何生产活动必须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笔者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利用小资料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之后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的能力,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