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与探究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816 浏览:158710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去认识世界的能力,包括会读书、善观察、勤思考等基本能力.有人统计,一个人一生中用到的知识,其中通过学校传授和自学所得的比例为1:9.这说明,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具有终生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以所教知识、技能为载体,教会学生自己怎样去学习.事实上,学生今天之所以需要教师,正是为了明天能离开教师去独立学习和工作.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实施新课程来,我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具体做法简介如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看书钻研教材的能力

阅读教材是学生自学的第一步.理科教师一般是不习惯让学生读教材的,总认为读课文是文科教师的事,其实读理科教材和读文科教材是有区别的,许多学生会读语文课本,但不一定会读物理课本,这是事实.加上教师又不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学生上课“听书”,课下作业不看书的坏习惯.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的习惯,为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指导学生明确阅读教材的基本步骤及方法.阅读物理课文可按粗读、精读、提炼概括三个步骤进行.

粗读是基础.目的是通过粗读大致了解某某节(或章)教材所讲述的主要问题,为精读打下基础.

精读是关键.精读物理课文,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理解课本中的文字叙述.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大多语言准确、简洁、用词精湛、推理严谨、含义深刻.不少学生即使能读通文字,记住定理、定律,仍很难理解语句表达的物理意义.为此,我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从分析词组结构、句子结构入手理解物理含义.如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速度是词,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率是词组.在这两个词组中,速度已经不是表达物理意义的主体,词组的中心语分别是变化和变化率,速度只是中心语的定语,对中心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变化它强调突出的是变化,即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快了或变慢了,变化了多少;速度的变化率它强调突出的是变化率,即变化与所花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又如波长的定义: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我们把句子紧缩一下: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怎样的两个质点呢?这两个质点有两个要求:一是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二是在满足第一点的基础上的这些质点中相邻的两个质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真正理解这些关 键 词 、词组、句子的物理意义了.第二,如何理解物理概念.要理解物理概念,阅读中必须弄清:与概念有关的事实有哪些;这些物理事实有哪些共性;教材中是通过哪些处理的方法从这些物理事实中抽象形成概念的;这一概念与学过的哪些概念有联系,区别在哪里;这一概念的定义、定义式怎样;单位结构如何;适用于什么情况等等.第三,对教材涉及的定理,定律的内容,要弄清建立这些定理、定律的历史背景,所依据的事物事实、物理实验及推导的理论依据,推导的具体过程,适用范围等等.第四,搞清教材中的每个插图、图表的物理意义等等.

提炼概括是提高.首先是对教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疏理,并用简单的图表按教材讲述的思路把一节(章)的知识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整体,形成系统.其次是找出本节(章)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以及教材中哪些内容还没有真正弄明白,需要及时求教老师的,或者需要通过实验验证的等等.第三是熟记教材中的重要定义、定理、定律,该背’的要背下来.

1.2 改变教法,迫使学生自己钻研教材.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老师不改变教法,只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教材,而上课时依旧是全面讲解,学生是不会主动地钻研教材的.即使是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也往往是看书注意力不集中,只读通文字,并没有“钻进”教材,没用几分钟早就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的讲解了.为此,只有改变教法,才能迫使学生主动地去钻研教材,主动地去学习.我的做法是:第一,每节课拟定看书提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如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看书提要的基本形式是:(1)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2)概念建立的物理事实有哪些?(3)这些物理事实有哪些共性?(4)概念的定义内容是怎样叙述的?(5)概念的定义式中的字母及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创设问题情景是什么? (6)这个概念与已学过的概念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二,学生阅读教材时,要允许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一般不作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向、方法.对带有普遍性的、不易理解的问题,可提请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短暂的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三,学生看完课本内容后,师生共同总结读书提要的答案.总结时应以某一学生发言为主,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只对不易理解的问题作必要的讲解,并归纳总结,统一对问题的看法,千万不要教师包办代替.


2.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小结和分章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记忆物理知识的能力

物理学有较强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平时按课时学到的分散的、零碎的物理知识,不进行整理加工,是不能学好物理知识.因此教学中就得不断地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训练和指导.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每节课后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注意从方法上给予指导.小结的方式一般采用表格式、条文式或图示法,小结的内容应放在围绕对物理概念或规律的理解、应用及联系上.并要求在小结后面加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哪怕是一句、两句也可以.具体采用什么方式小结,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规定得太死.一章学完后要求学生从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重要结论、典型例题及解题的基本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写出章小结.为便于检查、督促、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每学完一章后把笔记上交一次,教师给以评价、指导.同时挑选出较好的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这比教师一家之言的讲解效果要好.对归纳、总结特别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在鼓励的基础上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他们总结归纳的基本方法和参考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本领提高了,而且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我想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为他们今后生活、工作中的自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揭示物质运动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自学物理的助推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关键.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3.1 重视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把课本上没有的,又能用简单的器材可以演示的实验尽可能想办法演示给学生看.“百闻不如一见”嘛,对许多物理现象,教师讲得最清晰,也不能代替学生对实物和现象的直接观察.如厚玻璃瓶用手挤压会发出形变的演示,教师不做多数学生是不相信的,以致许多学生对于像玻璃、水泥地面等坚硬物体受力是否会形变半信半疑,就会使弹力的概念成了无本之木.又如,重物挂在三角支架上,对支架产生“上拉下压”的效果,不做实验学生很难理解.可在支架的上杆上串一根橡皮筋,下杆与直杆间固定一块橡皮膜来进行演示,效果很好.

3.2 严格把好学生实验关.在学生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问题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增补一些实验问题及改进实验的方法给学生,让他们事先有一个明确的实验目的及研究问题的内容.这样,不会使学生进实验室后带着一个“好玩”的没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学生实验装置宜给出元器件、仪器,由学生本人组装成实验装置,而尽可能不用已按实验要求组装成套的教具.学生开始实验前,教师只作简单的说明,不宜对实验作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按课前准备的方案进行动手、动脑完成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主阵地,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有不少教师唯恐学生组装不了实验装置、唯恐学生完不成实验,就预先把装置装好,老师做一步,学生跟一步,甚至把实验数据都统一起来.这种做法表面上认真负责,实际上是误了学生,切不可取.

3.3 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高中物理教材编入了近30个小实验,它们都具有内容简单、容易操作的特点,实验器材随手可得,实验步骤简单明了,而且大多数实验现象也总是非常明显、直观、误差较小.我觉得这正是我们开展课外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好内容.为开展好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我在学生中组织了五人一组的实验小组,让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每个小实验的器材由小组长负责发动组员共同收集准备,在动手实验之前,每个小组写一份包括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的实验准备报告,报教师审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就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统一到实验室完成,最后以组为单位以实验小论文的形式对本次实验作一个总结,报老师批阅、评价.

这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由于这些小实验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与已学过知识的有机结合,因而它贴近生活,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验意识.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也想到了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起到了帮助他们理解物理规律、应用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作用.第三,这一活动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写实验报告、实验小论文的能力.

4.指导学生练习、培养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常反映,学习物理“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记忆有偏差.二是作判断依据不足、凭感觉,瞎猜想.三是物理过程分析不清楚.四是思维方法单一,不善于学习迁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在进行习题课教学及指导学生练习中始终坚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1)分析物理问题必须坚持三个联想,即物理习题中出现的那些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在课本中哪章哪节是怎样分析论述的――联想教材;在老师的教课中是否讲到过,是怎样讲的――联想老师的讲课内容;在过去已做过的练习中是否出现类似情形,解答的方法和要领是什么――联想练习.(2)注意物理现象发生的条件,物理过程与物理规律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物理过程的联系和区别.(3)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视角、多层次分析同一物理问题,多途径解答同一物理问题.(4)解完习题后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解题过程.解答本题经历了怎样的思考过程?什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这个关键是怎样找到、解决的?思考过程中走过什么弯路?最终是怎么“想过来”的?等等.实践证明,这样引导能使学生提高对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的认识,促使学生自觉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概念和规律;能克服学生盲目解题的坏习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能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教学中的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只要教师能解放思想、取消顾虑、相信学生;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自始至终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实施教学方案,一定会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