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结尾方法的探微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99 浏览:7518

如果说一节语文课开讲的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无穷”.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结尾虽然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但却是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因此,许多语文教师十分重视结尾的设计,努力使结尾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整节课的教学起着升华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出卒章显志、耐人寻味的结尾呢?

一、归纳总结法

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即将结束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让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牢固地掌握知识,并上升到新的认识.

例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课文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同学们,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迈向成功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品读赏析法

有人曾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时,组织学生对课文或某些片断进行品读赏析,可以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上画龙点睛的点评;还可以利用幻灯投影和录音电教媒体,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品味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情感飞扬,获得艺术鉴赏上的愉悦.

《伯牙绝弦》是一篇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文言文,在教学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用这样悲壮感人的行为来表达对子期的思念,这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首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配图播放音乐)让我们伴随着这一首优美动人的乐曲再来一起读读这个故事吧!把那份真挚的友情畅快淋漓地读出来吧!”


三、当堂练习法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背诵、仿写、续写、设计广告词等练习题的形式结束教学活动;对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通过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让学生当堂完成.这种方法既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时给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信息.

《晏子使楚》教学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认识了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的晏子.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老师的板书,把课文复述一遍.

附: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败) 钻狗洞 下等人 押强盗

晏子(胜) 狗国 下等国 强盗国

开城门 陪着笑 赔不是

四、作品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式结尾就是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从文章的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中总结出规律,把握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例如学习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课时,教学的最后一步,我指导学生把它与刚刚学过的丰子恺的《白鹅》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同性又具有个性,请同学们比较比较:这两篇文章有哪些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了: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在描写方法上,两篇课文都非常注意拟人手法的运用;语言风趣幽默,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由于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两位作家的作品带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语调轻松,颇有欣赏、调侃的味道.《白鹅》以过渡段统领全文,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把鹅称作“鹅老爷”,叙述语气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通过对比,总结出两只鹅都具有“高傲”的特点,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架子十足”,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是“派头十足”,各有各的“傲”.这样,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语写作文的方法.

五、设置悬念法

课文学习的第一课时结束时创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迫切愿望,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堂内容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在课尾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让学生根据内容去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新发展,新结局,以此课之尾做彼课之头,看看有多少学生悟出道理,全然明白,使整个教学过程联系起来,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凡卡》让大家了解了凡卡做学徒的悲惨命运,结尾处只写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那么凡卡的美梦能变成现实吗?梦醒的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个问号.结课时留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检测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爷爷会接他回乡下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绕耳畔,使学生更加深切关心凡卡的命运,憎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延伸拓展法

语文学习应注重课本但决不能止于课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利用教学的某些契机,把课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例如《少年闰土》,我在总结全文时设计的问题是:“少年时的闰土是多么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知识丰富啊!然而鲁迅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呢?小说《故乡》中有答案,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准备导游词来结束课堂;《将相和》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把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编排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