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积累巧妙导入和感知课文内容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589 浏览:97981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172-01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面对教与学的理念,每一位老师都在思考如何把这些新理念运用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过程中,着重就导入和总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作了一些实践性的探索,现就自己在导入和总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的做法和思考作一些粗浅的总结,与同行们互相交流.


语文新课程和课标,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联系起来,把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有机地统整,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经验世界,关照学生的生活,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感到语文学生枯燥乏味,是一件苦差事.才能使学生愉快地有意义地进行语文学生.这一理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时,在导入和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时,就把这一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山的那一边》这一课时,课题板书完毕,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爬过山吗?”“你在山里居住过吗?”这时,同学们就回答道:“爬过”,有学生还回答说:“我家就在山里,经常爬山”.接着我又问道:“你在爬山的过程中有什么体验和感受吗?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时同学们都纷纷议论起来,说自己在爬山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好多同学都说到,自己在爬山过程中感到很累,不想爬了,是家长或老师鼓励自己爬上山顶的.“那么老师和家长是怎么鼓励你爬上山顶的?是什么吸引着你呢”?学生们说:“爬上山顶就可以看到美丽的景色,更为广阔的一片天地,是这吸引着我们继续爬上山顶的.”家在山里的学生还说到:“我家住在山里,我感觉到那里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很不方便,很落后,我想住到平川来,这里的生活空间更广阔,更大,生活丰富、精彩,我爸爸正准备把我家搬迁到山外边来呢!”到这时,我引导说:“你们对山顶充满了渴望,对山那边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是山顶美丽的景色和山那边更广阔、精彩的世界吸引了你们,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看一看作者小时候为什么爬山,是什么吸引着他?”这时,学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课文之中,随着学生的阅读,课文内容已经清楚于心.

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同样课题板书完毕后,设计了下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们讨论发言,“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总结过经验和教训吗?悟出过什么道理吗?它对你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有过帮助和启迪吗?”学生有从生活方面谈的;有从学习某门功课中谈的,很具体,有过程,有经验教训,有悟出的道理.这时,我话锋一转,学生就自然地进入了课文之中.随着阅读,文章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最后悟出了什么道理”自然就明白了,课文内容就清楚了,复述起来就很容易了.

再如教学《生命生命》时,一上课,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在读书、学习、生活过程中记下的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格言、精辟的论述等,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等同学们交流完毕后,老师引导道:“这些名言、警句、格言都是这些人对‘生命’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才总结出来的,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对一些生命现象做了深刻思考后写出来的,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哪些生命现象,有怎样的深刻思考.”自然,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很快地进入了课文之中,感知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一开始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到的关于吟咏花草树木的诗歌和文章.学生说了很多文章和诗歌,有的说文章的主题,有的背诵诗歌,还说到老师没有读过的文章和诗,因为这些诗文都是学生自己读过或理解的,所以说的头头是道,通过学生的交流发言,最后老师归结:“这些诗文或写花,或写木,不仅仅写了花和木,还表达出了作者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及某种感悟和思考,甚至赋予这些花木以象征意义”.至此,引出本文的学习和阅读,“看一看作者写了什么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赋予了它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内容的研讨之中.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就是注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仅仅一个小环节,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正因为抓住了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东西,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没有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才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深切感受到“大语文”学习的乐趣,也才体现出“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的语文学习新理念.只有注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知识经验和积累,教师的角色才能定位在“伙伴”“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之上,学生的角色也才能定位在“主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之上,也才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