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步引探”教学法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95 浏览:16526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聚集到了学生的“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如美国教学家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四步引探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活起来动起来.旨在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探”.这种教学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与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充分显示了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1.实施程序

引探教学法教学的整个过程体现三个问题循环:从布置预习作业,提出初学思考题开始,到引探准备,是第一个问题循环,是初学,侧重于自学新知识的全部轮廓;从引探过程到引探总结是第二个问题循环,是再学,侧重于掌握新知识的细节联系,这是个主循环;课内实践是第三个问题循环,是集中解题,侧重于对新知识的实践体验.每一个循环都是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都是“问题→学习→解答→小结”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循环教学都要从问题和目标开始,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解答,最后进行归纳小结.


引探教学法的基本步骤如下:引探的准备(为新课作准备)→引探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引探的总结(引导学生小结)→引探的实践(引导学生实践)

2.“引探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引探教学法是发展学生独创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主在引导,重在探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原则和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经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尝试后,我对“引探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程序进行了总结.

2.1 引探准备时——创设情景、产生问题

2.1.1 利用教材中“情景串”,创设问题情境.青岛版教材中“情景串”大体可分为两种:一、单元情境串.即通过几个相关联的信息窗,把有联系的知识串联成一个知识单元.这种形式在教材中占主流的地位.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例1、例2是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例3、例4是让学生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最大和最小,例5是让学生根据结果,推导出可能性的大小.二、课时情境串.即通过一个课时的信息窗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自然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串,例如第一册中“统计的认识”以大象过生日,让学生统计动物、花朵和水果等.这三个有趣的情境串,使学生在有趣的、连贯的故事情节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1.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因此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中,新课伊始,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天金龟子和蜗牛来到花园里,发现两块漂亮的草坪,瞧!一块是—正方形的,另一块是长方形的.金龟子想绕正方形草坪走一圈,蜗牛想绕长方形草坪走一圈.如果它们走的速度相同.(1)猜一猜:谁能先走完一圈.(2) 它们的速度相同,那为什么可能不是同时走完一圈呢?(3) 那么到底谁能先走完一圈?通过情景的创设,把学生置于一个问题情景之中,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1.3 设计活动体验,创设问题情景.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的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设计了让四名男生和五名女生进行投镖游戏的活动,并记录投镖中的成绩,在学生的投镖成绩出来之后,这样问道:看了他们的成绩,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这样设计后,给学生提供了提问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提问.有学生提出了男生和女生比谁赢了?又有学生提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不同怎么比?等问题,学生自己提出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的问题,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平均数的问题中来.

2.1.4 找准知识连接,创设问题情景.“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例如:在教学“正负数的减法”中,先让学生摆出(-5),取走(-2);再让学生摆出(+5),取走(+2),学生很快就完成了;接着让学生摆出(-5),取走(+2).从(-5)中如何取(+2)?这一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了学生探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2 引探过程中——尝试探索、引导点拨

2.2.1 在探求新知过程中引导探究.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提出你们能将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学生的分类方法多种,有的按大小来分,有的按角来分,也有的按边来分.这些分类的方法都可取,但分类的结果不完整,此时教师不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辩论、来得到正确的分类方法.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交流得出了结论,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2.2.2 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引导探究.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中,按边分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只能将三角形按边分成三类,于是教师就运用教具演示等腰三角形演变成等边三角形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然后再让学生按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这时学生能正确的说出: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等边三角形;另一类是等腰三角形,其中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2.3 在寻求解决问题处引导探究.由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就应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他们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得到启发,从而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让学生根据所看见的一个角,来判断这可能是个什么三角形,当所出示的一个角是锐角时,学生就拿不定主意,此时,教师就启发学生观察手中的三角形有几个锐角,再在小组中来进行讨论,找出规律.学生通过互相启发后发现,根据一个锐角不能对一个三角形作出判定,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自己把知识的疑点给解释清楚了,这样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

2.3 引探总结时——归纳整理、内化发展

在内化阶段,要设计层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思维.学生在通过自学课本、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到活动后,对新的知识逐步有了理解,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在 “引探总结”时,教师充分肯定知识的多向性和灵活性,要让学生把探求的知识规律充分地表达出来,各抒己见.

2.4 引探实践时——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在延伸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课内实践中,练习设计首先要围绕重点精选习题,并且要由易到难,呈现题组.最后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设计拓展性的练习,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