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家庭的新难题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186 浏览:118049

奥巴马为同性恋人投了赞成票,能加速同性家庭“传宗接代”诉求合法化吗

现在,无论已婚“夫妇”是同性还是异性,都可以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向世人表明自己准确的婚姻状态.今年6月刚刚成婚的Facebook联合创始人休斯和新郎肖恩成为最先使用这一图标的一对.一起步入新家庭的,还有他们领养的小狗.不少热心的网友们在感叹完这对高富帅之恋后,又开始操心他们会不会要孩子.

新千年的愚人节,荷兰成为了第一个法律认可同性婚姻的国家.12年后,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同性伴侣的结合时,又一个议题开始困扰关心同性家庭、或者身在其中的人——同性父母适不适合抚养孩子

孩子们很好

去年,已经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了2年的美国爱荷华州,忽然在保守派人士的下,开始讨论废除这项法案.在支持者中,有一个特殊成员——一位19岁的大学生Zach Wahls.他在爱荷华州的众议院发表了一段3分钟的演说:“等我会举手告诉大家我的双亲是一对同性伴侣,我想我成长得还不错.如果我是您的儿子,主席,我想您会以我为荣等但在我19年的人生里,我从来没有一次被人质疑过是同性伴侣养大的小孩.因为我双亲的性倾向对我的人格健全发展完全没有影响等”

不得不承认.Zach Wahls的这段话十分有力.可以说字字都反驳了当下对同性伴侣抚养孩子的质疑.首先,愿意主动告诉别人双亲的性取向,说明他并没有为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感到尴尬和自卑.几句对自己“成长得不错”的总结,否定了近年来若干“同性家庭的孩子发展糟糕”的研究结论 “从未被质疑是同性伴侣养大的小孩”,证明了自己和其他家庭的孩子并无两样.最后他做了一句重要的总结,“双亲的性倾向不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路透社曾在2009年9月报道过一项研究,研究调查了美国近1400对夫妇,其中包括155对同性恋夫妇.结果发现,无论领养者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其性取向都不会对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负责这项调查的美国东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佩吉·阿沃莱特总结道:“我们发现,儿童的年龄及被领养前受性的经历,才会对他们的情感产生影响.这个研究告诉大家,同性恋夫妇与异性恋夫妇一样适合领养儿童.”

Zach是个由两位母亲养大的儿子,她还有一个同父同母的妹妹.兄妹二人都是母亲通过人工受精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暂且不纠结Zach的妹妹为什么没有站出来为母亲们说话.在越来越开放的中国,也有很多同性伴侣,自愿通过网络或媒体站到台前.巧合的是,他们大都也是男性.

2007年,《鲁豫有约》采访了一个来自成都的同性家庭,家庭成员是两个爸爸和一个儿子.儿子李磊是其中一位父亲领荞来的表侄子,他是个“直男”(异性恋),已经娶了妻.有意思的是,这个快30的小伙子坦陈,他一直都未觉得自己的家庭有何异样.直到上大学时,有一对同性恋人发生了矛盾,特意请他做调解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爸爸和叔叔的关系,跟眼前这对抱头痛哭的男人是一样的.”

在中国的广州,有一个“流星花园”,里面住着Tommy、Joe和Jack一家.Jack是Joe的儿子,他管J0e叫爸爸,Tommy叫Daddy.这便是网络上爆红的“三男一宅”——又一个由两个爸爸和一个儿子组成的家庭.Jack今年只有14岁,上初中,在老师眼里他是个晚熟的单纯的孩子.Jack是Joe和前妻的亲生儿子,几乎在他出生的同时,Joe和Tommy相识相爱了.他们一起生活了14年,从Tommy笔耕不辍的直播帖上看,他们还在幸福着.

怎么要孩子是关键

不管是美国的NFSS(New Family Structures Study新家庭结构研究),还是其他的调查,大多以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人格发展为基础.其实,在家庭观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孩子从哪儿来”,在一定程度上,更强烈地困扰关注这个问题的普罗大众.

西方国家的同性恋合法化历程已经经历了12年,同志(同性恋人)对自己的认知相对更早,家庭和社会的接受度也相对更高.而对于地球上唯一没有将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的一个大洲,传统的亚洲社会目前仍然很难用开放、坦然的态度去讨论性取向.直到2001年,中国才将同性恋行为从精神病的清单中撤除.这就导致一些同志在没发现自己真正的性取向之前、甚至在发现了之后知情不报的情况下,跟异性结合,组成“正常”家庭.于是,催生了一种新的婚姻形式,形式婚姻;和一个悲剧的群体,同妻/夫.

或者有一些男女同志为了躲避来自传统观念的压力而结合,称之为互助婚姻.江苏同天工作组是由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赞助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主要面向南京及周边地区同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这里的志愿者均为同志.工作组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帮助同志们“相亲”,实现互助婚姻.

同样的社会差异还体现在如何获得孩子.西方社会的领养环境相对成熟,精子银行也有了多年的发展.只要符合法规,同性伴侣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拥有自己的孩子.而在思想相对保守的社会.家庭普遍重视“血脉传承”.这就给领养带来了障碍,也会直接导致两个结果——从亲戚家里过继一个孩子,比如李磊;或者通过和异性的婚姻自己生一个孩子,比如Jack.

后一种形式,结合同妻/夫现象,便是现在颇受谴责的家庭状态.这种婚姻让同性取向的一方获得了“正常的人生”,却让异性取向的一方葬送在了“不正常的人生中”.为了避免自己也遭受这种人生玩笑,一些网民在论坛上成立了互助组,辨别自己的另一半是不是同性恋.

走出迷茫后的痛苦

几个月前,老友Ben向我出柜了.除了感动于我的理解,他还感慨了一番前女友的冷静:“我前女友听到我的自白之后,竟然非常淡定地说:‘这样啊,那我们改天去逛逛街给你写几件衣服,帮你好好打扮打扮吧.’当时我就石化了.”

有的同志确实是后知后觉,随着社会的包容度日渐加强,这一类人在恍然大悟、走出迷茫之后,相对容易获得朋友、甚至另一半的理解.但这并不足以让他们轻松,怎么给家里一个交待就是最大的问题.结婚“好说,跟家里打好预防针,说自己是独身主义者就好了.”但是后代怎么办有的人背负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压力;而有的入就是发自内心地想有个孩子;有的人不在乎血缘不血缘;有的人还是希望有个自己的“生命的延续”.

对于不想通过欺骗获得“正常”家庭的同志来说.或多或少都冒出“找”或求助于精子银行的想法.结成互助婚姻的同志也会考虑和自己的法定伴侣孕育自己的孩子,但是这样也会给自己感情上的另一半造成困扰.同天工作组的志愿者小西和小新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小西和她的互助对象倾向于要孩子,而且不想领养,她担心万一以后孩子知道家庭的真实情况后,心理仇视会比一般小孩来得强烈得多.那样的话不如自己生一个.小新则承认了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担心:“一方面这孩子顶多把我当成妈妈的好朋友,肯定没办法理解我是妈妈的‘丈夫’.另一方面,有了小孩,我就会被冷落了,那我们的关系还能不能维持连要不要孩子都无法达成共识,更不用提今后如何教养了.”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