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问题教学”高效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38 浏览:120434

摘 要 :问题教学是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索、总结,最后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新的未知.知识是经由学生研究获得的,理解掌握起来较为方便,不易遗忘,并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它是一个人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贯穿问题教学思想.

关 键 词 :生物,教学,问题,高效

问题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教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的观察、分析、讨论和总结得出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因为它们来源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但在教学中要正确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只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时的参与者,结论的共同形成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力求设计的问题准确、精练、针对性强.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只是一个参加者,不能包办代替,但当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你还得充当点拨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在问题讨论结束形成结论的过程中,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进行,但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问题的总结往往不全面,用词不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形成科学的概念,以免给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的或者错误的概念.

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知识的主线,因此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起到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有层次,思维跳跃不能太大.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只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想,去解决问题,千人一法,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完全相同.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三、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避免过难或过易.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每个学生都存在?

问题提出前要创设和谐的情境,不能显得突兀,影响学生的思维转换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课堂提问还要注意方法要灵活多变,如悬念式提问、讨论式提问、设问等,多种形式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多角度到思考问题,并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轻松地调控、驾驭课堂.

当讲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时,可用电教手段或挂图演示人鼠细胞的融合过程,同时作出了如下描述:在人的细胞表面标记上红色的荧光物质,在鼠的细胞表面标记上绿色荧光物质,然后让两细胞融合,融合后的细胞膜上具有两种荧光,且分别位于细胞膜的两侧互不干涉,一段时间后,红色、绿色荧光交互排列于整个细胞膜的表面.根据这一事实,要求学生讨论回答: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


学生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很快得出这种被标记的物质在膜上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运动的.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构成膜的各部分都可以运动,所以整个细胞膜是可以流动的,最后得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这种教学过程,能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判断推理能力,能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久而久之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设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问题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有多种教学媒体辅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需要通过投影或电教手段展示给学生,同样在分析探究这些问题时,必然要用到实物、模型、标本、图片和音像资料等教学媒体,学生只有充分占有了有关资料后,才能较好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最终得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