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的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08 浏览:96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主体,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科学预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主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工程,必须要通过人即主体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第一,中国的领导集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策主体.中国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因此,整个中国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特别是中国的领导集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策主体,是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极其艰巨任务的关键.


第二,中国广大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执行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场运动,因此,必须有广大中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实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他们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变成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为其所掌握和使用.

第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咨询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项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高度抽象理论研究活动,因此,如果没有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深入系统的积极探索和研究并取得成果,没有一个较大的理论群体及其成果的存在作为基础,中国人领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就会失去智力支撑和咨询对象.

总之,这三大主体是密切联系的,离开其中任何一大主体,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教训.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条经验.中国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既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又反对抛弃理论的经验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探寻中国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性,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用于指导实践.

第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条经验.解放思想就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决反对思想僵化,敢于突破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过时结论和观点,敢于创新,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永远不变的教条.与时俱进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世界和中国的时代性,充分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性,富有中国人的创造性.因此,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锐利思想武器.不与中国实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实际,历史与现实的实际,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等等)结合,就不能创新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够使之中国化;与中国结合了,但若没有创新,没有取得好的实际效果,也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任务.

第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条经验.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四,照搬照抄苏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教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苏联模式的存在虽有一定合理性,即有利于我国在特定时期尽快吸取他人的积极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但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在许多方面都照搬照抄苏联,致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直到遵义会议以后才走上正确的轨道.以为代表的中国人由于没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许多方面仍照搬照抄苏联,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为代表的中国人才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五,马克思主义的“西学化”和儒学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教训.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隶属于西方文化系统,不能切断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整体关系,在西方文化背景整体性缺席的情况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是走错了路,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取向只能是“西学化”.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失去了自我,总是把西方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套上了西方的这样那样的框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回到“儒学化”中,马克思主义只有经过儒学化才能通向现代化.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分别看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正确轨道.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