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13 浏览:129794

摘 要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中培养专门人才是未来保障民族文化长久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民族教育长久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次研究从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三导师”模式提出的原因,针对其研究实践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支持进行探究,希望能为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关 键 词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研究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1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原因

我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群众友好相处,共同生活,谋求和谐发展.与汉族相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汉族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民族未来发展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考虑,在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中培养专门人才既是未来保障民族文化长久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各民族保持自身特殊性传承特色文化的关键.①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校培养幼儿园和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重要任务,从本校师范专业来看,学生们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但是对于未来所要从事的少数民族教师事业还缺乏一定程度的认识,且实践技能方面也有所缺失,当前学生这种盲目吸收知识,缺乏目的性的行为会影响其未来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且无法与实际教学相联系的话,学习的功用性也有待考量.

如果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学们生缺乏在职业岗位上的工作实践能力,那么在未来就业上也会相对的缺乏优势,在进入教学阶段之后,更是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是与当前我们教育初衷相违背的.所以,无论从以上哪个方面来看,学院派师范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都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学院近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与学生学习现状,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职业岗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本院校对国内外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广泛的筛选与总结.

2“三导师”模式的提出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学者和专家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我国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经历了由定向式向开放式直至定向与非定向整合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本院校的实践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但这些研究大多数针对于本科师范教育,对高职师范教育,尤其是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较少.结合各方研究成果来看,传统的培养模式集中停留在在“双导师”型模式,而且校内教师和实训基地教师缺乏沟通,“各自为政”,学生结业前教师岗位实践时间也较短,无法在职业技能上有多锻炼、突破和积累,因而效果不尽如人意.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学院在总结各方研究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针对本校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职业岗位培养情况,寻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高职师范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三导师”型模式,经过集中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三导师”即学校教师、实习单位教师、聘请教育专家、名师进校作为客座讲师,三方共同努力,让师范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方面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培养优秀教育人才,为民族地区乃至其他地区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幼儿教育师资力量,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本校所提出的“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专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从大学一年级起就走进中小学,熟悉教师的岗位,与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近距离接触,熟悉、了解、体验教师的角色,直至养成教师的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虽然尚处于初步探索和研究阶段,但是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与充足的生命力,必然会在未来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其实践探索方面的成功,想必也会大大提高未来高职师范教育的人才的培养质量.

《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民族教育中指出:“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继续推进办学模式改革,突出办学特色,切实提高民族学校办学水平.”结合纲要的内容来看,本院校的人才培养探索实践将会为探索少数民族高职师范教育闯出一条新的道路,为师范教育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提供新型方案和培养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这种模式的出现和推广,可以加强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把所学知识与未来就业的岗位紧密联系起来,边学习边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回校后继续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学习;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让学生找到人生追求的目标,培养学习动力;在校内教师、实习基地教师和师范教育领域的专家三方面合力共同作用下,使学生基础知识丰厚、实践能力强,缩短师范生进入教学工作岗位的适应周期.这种培养模式一旦实践成功,将会为高职师范院校培养未来人才树立典范,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师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②

3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3.1工作基础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所少数民族高职院校,拥有外语系、中文系、少数民族语言系等六个师范教育系和村村大学生少数民族幼儿师范教育班,近千名学生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研究对象,而且我院在哈尔滨和杜尔伯特的中小学建立了多个教育实践基地,为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在人员方面,我们有着一定优势与基础.比如我院师范教育实训基地——哈师大附属小学的校长石瑾娜同志,曾是全国最年轻的小学特级教师之一,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优秀教师、教育系统模范教师、教育系统现代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有着宝贵的小学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其他参研人员也都是民族高职师范专业的一线的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多为讲师以上职称,尤其是项目负责人,有在民族院校十几年的授课资历,曾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习教育管理课程,获得硕士学位,对于教育教学研究已有了十年以上的经历,对于此项工作的研究具备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主持完成了两项外语教学方面的省级课题,并获得黑龙江省高教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一项,积累了课题研究的丰富经验.时间上,我院从2009年到2013年间一直致力于“三导师”型模式的实践研究,从2009、2010、201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选择对象进行、实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实习心得和聆听专家讲座的体会,充分检验“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的技能提高效果,尤其在高效、方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辅助下,利用学校和其他兄弟院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材料检索和积累,了解、借鉴民族高职师范教育研究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并且选取有用的东西化为己用,为实践研究提供帮助,本校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存在更是为研究时间提供了方便的实践场所,也便于对成果进行检验和修正.在宽松的研究环境下和严谨的学术氛围中“三导师”型模式的时间研究获得了积极有力的支持,同时在物质方面也有了保障.

3.2研究支持

此次研究立足于我院师范教育专业教育实际,以我院外语系2009、2010、201英语教育专业和语文教育专业为参照,进行实地研究、探索和实践,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并且结合我院学生实际培养情况,因为针对性较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也有着优势,因而具有着更强的可行性,在效果方面也较为显而易见.


研究内容以四方面为主,一是观察、分析研究学校、实习单位和专家三方面在民族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三者之间作用的融合情况;二是研究如何根据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加强学科建设和优化课程设置;三是研究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边学习边实践的成效及对其职业能力的养成;四是研究“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可操作方法.通过“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提高民族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范生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尝试在高职师范教育专业进行推广.

但是在实践方面也有着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需要完整的理论准备,参研人员系统查阅国内外各个时期关于师范教育发展相关的重要专著,掌握第一手详实的资料,详细了解高职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其次是相关文献的搜集,通过多种手段,总结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充分提高课题研究的技术含量;再次是多方面向学者专家请教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最后是与教师岗位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创设实验条件,进行对比实验,展开应用性研究.

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可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理论研究法、访谈法和实验法为获得最终成果提供技术保障和方法支持.利用图书资料和电子文献检索系统,查阅、搜集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对己有文献的分析整理,详尽了解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通过理论逻辑形式,分析概括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利用作为高职院校师范专业教师,身居教学第一线的优势,与实践基地的教师和客座讲师交流,倾听学生和同行的意见,反馈“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效果;学生在学院的见习实习基地的实践情况,在选定的班级有目的地控制和创设一些条件来获得实验结果.同时,还可把积极利用省、市乃至全国的图书馆,详细了解高职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于网络搜集相关材料,为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并且在研究和实践进行过程中,做好学生信息的全程跟踪,实时把握研究、实践情况与成果,及时调整方案,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让实践成果更为丰厚.③

正是着眼于民族高职师范教育未来发展需求和目标,教育人才的培养研究和实践才显得十分紧迫而必要.在总结当前民族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同时,针对本校人才培养实际,利用人才基础、技术支持和各种方法理论,最终实现民族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

注释

①陈光旨.坚持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是国情的需要[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2008.

②蒋福泉.学习陶行知发展师范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2009.

③荆世华,陈屏.师范教育与素质教育[A].学陶师陶,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