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广东海洋经济模式,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016 浏览:72810

摘 要:在200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800亿元,占到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经济第一大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如何能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摆脱困境,完成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转变,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研究试图从广度和深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探讨和研究广东省如何通过优化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实现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性转变.

关 键 词:海洋经济;区域经济;广东;绿色经济

广东省毗邻南海北部,不仅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而且海洋资源存量巨大,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物质基础和资源条件.从2007年5月通过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起,广东省就开始不断利用其海洋资源的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和海洋经济强省,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多种问题,如海洋产业结构仍不完善、以粗放开发为主、科技实力偏低、环境不断恶化等诸多问题.

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概述

在200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680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7.4%,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随着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目前已经形成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全面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支柱型产业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油气业,在2008年这四大产业的增加值占到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30%,对广东省海洋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2008年广东省滨海旅游业来说,该产业的增加值为691.53亿元,在全国的比重达到了20.1%,而海洋油气业的比重更高,高达34.6%,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

在滨海旅游业方面,2009年广东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67亿元,同比增长10.91%,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1.28%,占广东省海洋生产总产值的31.62%,是增加值最大的主要海洋产业.广东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自于自身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和完善的滨海旅游设施.在2008年,分布在广东沿海城市共有宾馆(酒店)3514家,全省仅有6496家;其中星级宾馆(酒店)807家,全省仅有1097家;拥有客房296535间客房,全省仅有400560间,拥有床位504251张,全省仅有694751张.目前,正在建造的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检测区,总投资已超过100亿;酝酿已久的广州“水乡”计划现已开始全面启动、邮轮旅游逐渐兴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如期落成;“水晶宫”现已投入运营,掀起了新一轮滨海旅游发展.截止2008年末广东滨海旅游业外汇收入为8400906美元,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4.98%.其中广州、深圳仅在2008年间,滨海旅游外汇收入总和已达58.34亿美元,占全省滨海旅游外汇收入的69.45%.全省沿海城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最多的是深圳市,2008年深圳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超过800万,占全省沿海城市接待总数的36.99%,依次的是广州、珠海、东莞、惠州.据统计,广东滨海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近6000万人次,占地区旅游收入的50%左右.

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因为处于南海北面,海岸线漫长,所以广东省具有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地理条件,据统计资料显示,广东省在2009年拥有码头1852个,其中生产用码头1733个,总长度达170263米.广州港、湛江港、虎门港、江门港、油头港、珠海港等是其主要的码头,这6个港口总长均超过了8000米,港口码头泊位数之和达到1250个;广东省拥有机动船10701艘、总吨位8150148吨位,有驳船23艘,总吨位27934吨位.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了广东省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2008年实现产业增加值496.1亿元,增长率为9.7%.在2005-2008年间,广东省海洋客货吞吐量基本呈稳步增长的态势,2008年广东省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箱数是2837.6万TEU,总重32779万吨,占全国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的31%,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广州、湛江、深圳等大港在各类货物吞吐量中位于前列.广州港石油天然气制品吞吐量居全省首位,进出港石油天然气制品3620万吨.湛江港金属矿石吞吐量居全省首位,进出港金属矿石达2173.07万吨,占全省港口金属矿石吞吐量的63.3%.深圳港是主要的外贸港,其外贸货物吞吐量占全省货物吞吐量总量的69.7%,其中以内贸为主的粮食吞吐量居全省首位,进出港粮食吞吐量占全省港口粮食吞吐量的60.2%

在海洋渔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海洋渔业发展迅速,2011年渔业经济总产值1830亿元,同比增长13.2%,渔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广东省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全省建成无公害水产品产地609个,面积5.9万公顷,获得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认证535个,制(修)订省级渔业地方标准215项,获得国家或省农业名牌产品称号水产品99个.大力发展“深蓝渔业”,制定实施《广东省深水网箱养殖发展规划》,全年全省新增深水网箱300个,建成了湛江特呈岛、潮州柘林湾等一批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大力建设水产良种体系,全省建成水产苗种场2157家,其中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47家,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种质优良、品种多样、管理规范的水产良种体系;大力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园区,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33个,面积达1.5万多公顷,建成省级以上渔业标准化示范区46个;今年建成国家中心渔港1个,在建国家中心渔港和二类渔港13个.全省建成水产技术推广机构1057个,建成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47个、防疫检疫实验室71个、基层水生动物病害诊所12个;全面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成功举办粤港澳(东江)增殖放流暨第四届广东休渔放生节主题活动;开展第二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与北京市农业局共同主办“千里送海龟回家”活动.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今年以来建成人工鱼礁区16个,投放礁体6118个.在海洋油气业方面,广东滨海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全国沿海地区占有重要位置,所辖海域大陆架地质储量石油6亿吨,天然气3000亿立方米,已查明油田40多个,开发和生产油田16个、天然气1个.在珠江口盆地水深200米以内面积10万平方公里,预测石油资源量70亿吨、天然气1万亿立方米.2005年,广东省海洋油气总产值达到477.20亿元,占国内海洋油气总值65%,2007年发展规模相当可观,可以说海洋油气业已经成为拉动广东海洋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广东省海洋油气业基本遵照“深化盆地、优化海上、突破深层、准备”的勘探方针,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和采收率,降低油气资源的消耗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已探明东沙群岛至西沙群岛南部海域的海底600~2000米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将来可成为一种高效的可替代石油天然气消耗的新能源.

二、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由于前期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用,使得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严重,海洋发展模式单一、海洋资源利用粗放式利用、海洋新兴产业缺乏新的增长点以及一些存在已久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已经或将逐步显现,加之沿海11个省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均将其列入经济的重点发展产业.广东海洋经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从一个海洋经济大省转变为海洋经济强省,就必须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转变海洋资源的开发发展模式.

(一)海洋空间发展不平衡,开发布局有待完善

由于历史、政策等原因,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状态,近海资源过度开发与远海开发不足两者并存.同时,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每一个经济区域内的海洋经济发展程度也表现出不平衡情况.

位于珠江口沿海的城市拥有优异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海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80%以上,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心.相反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港湾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粤东、粤西地区,由于受到珠三角城市群对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创新要素的吸聚效应影响,其海洋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在粤东、粤西地区,内部中心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如粤东的汕头海域开发强度相对较高,而汕尾、潮州、揭阳等地区则相对较低,粤西的湛江湾内开发强度相对较高,而阳江、湛江、茂名等地区则相对较低.此外,广东海岛的发展则更为缓慢,2010年,海岛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3万元人民币左右,仅是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量虽然仍然占据优势,但以近岸海域粗放型开发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其质量和水平提高的空间逐渐缩小,海洋产业结构必须进行优化升级.

广东“十五”期末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40:37,而同期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7:31:52,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调整.在产业方面,虽然广东海洋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但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技术含量低,过度开发资源.广东海洋第二产业内部也发展不平衡,海上油气开采、海洋化工等重要领域发展缓慢,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及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海洋第三产业层次较低,总量较大的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配套怎么写作等仍显不足,海洋物流怎么写作、金融保险怎么写作、信息怎么写作等高端怎么写作业发展速度仍较为缓慢,无法有力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三)海洋经济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海洋经济上的应用,既能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又能提高治理海洋环境的水平并增加海洋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广东省作为一个总产值上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地区,在海洋领域的科研力量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却十分薄弱.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广东省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253人,落后于北京的3335人、山东的3169人、上海的2709人、天津的2422人,而且缺少海上油气开采、海洋化工和海洋药物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人才,极大地制约了广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广东省对科技创新的专项资金投入每年仅3000万元,投入产业的比值与山东、江苏、福建等省相比为最低.同时,广东省海洋科研机构缺乏统一有效的合作机制,造成科研力量分散,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严重制约了广东省海洋科技的发展.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一些新兴产业如海洋药物、海洋能源开发不足,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停留在粗放利用阶段,以资源为优势的高附加值的产业还没有形成,造成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四)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遭破坏

广东近岸局部海域受陆源污染影响较大,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发达的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

其中赤潮对经济的损害最为严重.2011年在广东珠海渔女、海滨浴场、九洲列岛附近海域近89平方千米的区域,因双胞旋沟藻赤潮生物大面积爆发诱发近海鱼苗和半成品鱼死,直接经济损失316万元.

海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营养元素已经超过警戒线.2011年,国家海洋局对珠江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海状况开展了监测,发现河流入海的污染物量及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总磷、重铬酸盐指数(CODCr)、悬浮物和氨氮,以及严重超标的砷、铜、铅、锌、六价铬等重金属元素,水体出现严重富营养化,氮、磷比例失衡,是我国污染较为严重的海域之一.

三、解决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中问题的对策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发展海洋经济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具体而言包括:建立海洋管理协调机制,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解决全局与局部、长远效益与眼前利益等多方面矛盾冲突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为海洋管理部门全面、及时地了解海洋工作情况提供的便利和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而且有利于政策向民众传达的效率,促进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完善相关的法制管理体系,在资源的合理开发方面对使用者形成约束,还能为解决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产权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二)着力发展广东海洋特色优势产业

基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状,面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解决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海洋产业.利用广东作为联结港澳和内陆的枢纽,通过优化港口和航运资源配置,完善粤港澳陆海交通基础设施,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作的国际化航运物流体系,建设以粤港澳为核心的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以海洋文明为基础的岭南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和区域特色的现代海洋精神,可以为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链提供文化支持,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古老、鲜明的海洋文化的地区,既可以解决本地区海洋资源消耗过度的问题,又可以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针对广东海洋经济第二技术含量偏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广东在科技研发方面应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采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开发自主创新技术相结合,以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技术问题.利用政策导向与激励机制,促使优质的人才资源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流向粤东、粤西等海洋资源丰富但人才匮乏的地区,加强各个地区的形成整个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广东绿色海洋经济发展

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发展,首要就是要提高绿色海洋的意识.普及绿色海洋意识应该遵循从上以下的路径,先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环保危机和责任感,再通过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普及到各个阶层;再次就是推进海洋绿色制度创新,例如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运用市场手段促使发展海洋经济的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最后是大力推广绿色海洋技术,主要分为末端治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两大类,具体而言包括海洋渔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和海洋生态建设技术等.

四、结论

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将会是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减少,改革过去的传统发展模式,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建立绿色、高效的海洋经济产业的任务刻不容缓,把广东从一个海洋经济大省变为海洋经济强省.只有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广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