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城市工地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93 浏览:16926

今年5月底,我从北京转至上海驻站,开始关注华东地区的公益发展.朋友喜欢问:上海和北京有什么不一样?

“海派公益”高端洋气—比如我去采访一个公益性的话剧社团,发现这个社团的成员大多是跨国企业的白领、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海归.在上海,如果不知道社会企业,不强调创新精神,似乎就OUT了.

但上海公益圈最早给我的印象是:权利意识极强.在我从业的第一年,因为一篇报道出现问题,曾被当地一家知名社企问责.他们对我的批评,让我在以后的采访写稿中更加谨慎.那是我第一次领略上海公益人的犀利.

第二次,则是一群上海市民问责一家知名公益机构.该机构连续几年组织徒步募款活动,有一批忠实粉丝连年参与,但今年相关部门在审核时,基于所谓的“敏感”因素,要求主办方取消几支队伍的行走资格.

少数人的利益难道就该被牺牲吗?这群被取消资格的市民非常愤怒,他们与公益机构沟通无果,便在微博上爆料,四处申诉权利,最后甚至诉诸法律,未遂.他们当中,有研究院的研究员,也有外企的销售经理以及银行的高管.

我第三次遇到在公益活动中伸张权利的,是一群问责齐放网的债主.齐放网是一个2007年成立的P2P网贷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贷款,人们在网站上注册之后,可以选定想出资支持的大学生.

但是,齐放网在2010年左右忽然间无法登录.债权人四处打听,才知道这个昔日的明星社企早已关闭.齐放网并没有一一捋顺借贷双方最终的清算问题,也没有给债权人任何交代.几个债权人随后发起持续一年多的“齐放问责”行动,他们不断和齐放网创始人及董事会沟通,并开启了问责微博和博客,给媒体爆料.

有意思的是,齐放网的创始人毕业于耶鲁大学,而问责行动的发起人毕业于剑桥大学.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两个人在上海分别作为问责的双方出现,一方强调社会创新,一方强调权利义务,两者都是舶来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