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IT技术环境下的现代审计体系

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86 浏览:9985

当前,开展计算机审计已是不可回避的历史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捷足先登.我们国家在计算机审计也已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为了适应计算机审计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在审计人才、审计法律、审计技术等层面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现代审计体系.

一、IT技术环境下的审计人才体系建设

我们应该合理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人力资源是一种潜在优势,但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要得到充分的利用,才能转化为现实优势.要解决审计人力资源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制约,实际上关键是审计人力资源的投资问题.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加大审计人力资源的投资,造就一支适应计算机审计的审计队伍,为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

1、充实和储备计算机专业人才.对开展网络审计的审计项目,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完成以下工作:检查执行经济业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合法性、正确性、安全性等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有无非法和错误的处理和控制,客观地评价软件系统的现状等.由此可见,计算机专业人员在帮助审计小组制订计划、决定审计策略、确定审计计划,测试应用控制,数据的分析和测试、揭示和惩处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欺诈与舞弊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审计机关要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充实和储备计算机专业人才,通过实践的磨练,培养造就一批审计业务和计算机专业知识都娴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2、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培训是人力资源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在职审计人员来讲,适时的专业培训可以提高其工作的熟练度、工作自信心、工作热情及责任感.因此地方审计机关应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采取多种渠道抓好在职人员的业务再培训、再教育,一方面使在职审计人员的经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适时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更加适应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的需要.

3、合理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即通过对审计工作职能的科学定位,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组合.开展行业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由于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将计算机人员配备到每个项目中,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利用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外,还可以借助外部人力资源为审计怎么写作,即在行业审计时聘用相关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业务人员来解决审计力量的配置问题.

4、建立竞争、激励、团结协作的机制.在审计机关中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完善竞争、激励、奖惩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审计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为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证.

对计算机审计人员自身而言,应依据自己的职责,做好自我培养,可以依据计算机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通过阅读书籍及参加实践培训,学习广博的计算机审计相关知识,培养综合的计算机审计技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打造一支符合计算机审计要求的审计人才队伍.

二、IT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法律体系建设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

1、重整计算机审计法规,初步建立准则体系.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三个关于计算机审计的规范,但相互内容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层次性差,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审计规范体系,显得比较杂乱.比如《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全面地阐述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而《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又存在着一些内部控制的规范.从内容上讲,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包括两大方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审计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前者包括系统开发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应用程序审计和数据文件审计;而后者包括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进行符合性的审计、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建立审计档案、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进行管理咨询.相应地,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审计准则、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的准则、信息系统输入→处理→输出的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包括计算机抽样审计)准则、应用软件的扩展和维护的审计准则、审计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的规范指南.显然,我国现有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只是将上述部分内容纳入准则体系,缺乏完整性,这种状况急需加以改变.


2、细化“利用专家的工作”,提高可操作性.在《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中都提到了计算机审计工作可利用专家工作,但并没有对具体如何操作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应强化其实质内容,使之更具有指导意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计算机审计需要计算机专家做的工作.目前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审计、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安全分析和辅导审计人员开发专用的审计程序方面均需要计算机专家的工作协助.(2)胜任计算机审计的专家人选.计算机审计专家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事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工作同时熟悉一些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计算机专家;二是掌握计算机在审计方面应用技能的审计专家.(3)计算机审计专家工作结果的利用.审计人员能否充分利用专家工作的结果,关键在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在开展实质性工作前,与聘请的专家交流并拟定专家工作的项目和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的索引.如果专家的一些结果与财务报表的数据有差异或不能形成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必须先考虑一定的替代程序重新审计这些有差异和填补不充分的证据后再综合利用这些结果.

3、增加“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和“审计证据的确定”.《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的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定期对承担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审计人员组织专业进修和岗位培训.审计机关应当鼓励或组织审计人员,参加人事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或水平的统一考试.”而具体准则根本未涉及此方面内容.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技能作为计算机审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未能从准则的高度进行规范是不恰当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比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要复杂,如果审计人员仍依靠过去的知识和技能,是根本不能胜任的.因此,计算机审计准则中应包括计算机审计人员应该由哪些人员组成、计算机审计人员的资格、审计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审计人员应掌握的技能、审计人员的培训等内容.

三、IT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技术创新

我国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技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效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对计算机在审计领域的应用,逐步由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一些原来从事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研究的机构,现在也加入审计软件开发的行列.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计算机审计的专家与学者.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仍存在较大的距离.

为积极推进我国计算机审计的进程,应采取相应对策,主要包括:

1、加大通用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审计软件是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技术前提,而通用化审计软件则是使更多的审计人员推广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的有效手段.因此,审计软件通用化问题的解决是势在必行.(1)借鉴会计电算化软件通用化经验,切实做好审计业务的标准化工作,这是开发通用审计软件的基础和审计软件通用化的依据.(2)国家审计主管机关要抓紧组织国内著名软件公司特别是会计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工作,并解决通用化水平低的问题.(3)加强国际交流,向国际著名注册会计师机构引进先进的审计软件技术,缩短我国计算机审计的差距.

2、加强会计数据接口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由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多数数据直接来源于会计系统,因此,标准化、规范化的会计数据接口是审计工作正确、完整采集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前提.这就要求权威的部门应颁布一种标准、规范的会计数据结构,供会计软件公司和企业参考使用,并促使其提供符合标准数据结构要求的接口.

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为适应计算机审计的工作环境,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技能,即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所需的计算机技能是不同的,而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也有多种途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转变观念,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强化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如掌握DOS,WINDOWS9X,OFFICE办公软件、关系式数据库、网络基本操作等;(2)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包括基本操作、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安全控制、系统开发技能、会计系统内部控制与评价;(3)掌握审计软件的基本原理与操作,中高级审计人员还应掌握审计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设计.

4、加强计算机审计的宏观管理.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计算机审计工作得到顺利发展,提高计算机审计的工作质量,国家审计主管机关应考虑制定以下几项规章制度:(1)根据国情和计算机审计工作状况,制定推行计算机审计的目标、发展方向、计算机审计准则,加强计算机审计的管理;(2)制定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规范与测评规范,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管理,提高审计软件的可靠性;(3)出台一些措施,加快审计软件的商品化进程.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审计软件的市场管理办法,防止因无序竞争造成审计软件市场的混乱.

(作者单位:江苏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