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02 浏览:11214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就业心态发生着巨大变化.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这个现象尤为明显.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多方问题.就业想法不明确,就业心理消极;就业形势单一,就业心理盲从;就业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就业心理自卑;就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就业心理悲观;就业竞争意识不强,就业心理不自信.影响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社会、个人及学校.

[关 键 词]高校心理健康就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1-0090-03

一、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的意义

(一)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它的和谐与稳定对整个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大学生作为高文化层次的社会青年,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对于世界形势和社会问题能迅速地做出反应.但是大学生的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足,在迅速发展的社会面前,极易产生偏激行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另一方面,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前提与保障.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高校和家庭的过高期望和不恰当的就业指导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不健康.

(二)健康的就业心理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

现代人所说的健康是指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心理的健康越来越被人们看重,也成为能否就业的标准,所以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才能更好的就业.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身心健康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就业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的形成

从国内研究现状看,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方面的问题也日益严峻.国内许多专家都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所牵扯的方面较多,导致对此的研究也很多,但从就业心理方面去研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比较少.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基本是从需求、供给和供需匹配等三方面来进行研究.从需求方面来说,需求的岗位数量和结构都有问题;从供给方面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个人素质不高,满足不了需求;从供求关系方面来说,重点是就业怎么写作.国际上还经常从预期收入这个方面对就业问题进行研究,这个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所有的研究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人员都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进行定性分析,没有把数据进行严谨的量化.他们的研究基本侧重于对于国内严峻就业问题的解决,没有更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对于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关注就更少.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实例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量化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并对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进行思考,提供解决方法和依据,也为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就业,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参考,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的形成.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定义

研究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首先要明白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学界还没有统一的阐述.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为就业做准备和在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考虑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所以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三、西部地方高校的内涵

本研究所指的西部地方高校是相对于西部部委属院校和重点一本院校而言的,特指西部地区地处省(市、区)会中心城市以外的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高等院校.这些高校的办学层次一般是二本及其以下,办学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划拨,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有远有近,交通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些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近几年进行不同程度的合并升格后而成为的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

四、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与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课题组所在地的两所高校放了1500份问卷调查,回收1452份,有效问卷1322份.通过调查,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如下.

(一)就业想法不明确,就业心理消极

在有效调查问卷中,92.31%的学生都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细问到所学专业就业的相关信息时,只有27.23%的学生表示很了解,也有40.2%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前途渺茫,有近54.12%的学生未考虑毕业后的工作是否与所学专业相关.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大环境下就业形势不理想,并没有细致了解自己相关专业的情形,近半数的学生也只是想找份工作,没有想过是否和所学专业匹配,他们并没有为找工作做任何的准备,对于就业没有想法,只是等机会上门.他们的就业心理是消极等待.

(二)就业形势单一,就业心理盲从

有效调查问卷中,有78%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就业,62.74%的学生期待进入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只有9.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而这其中还有3.2%的学生觉得实践经验不足,决定先就业再创业.高福利好待遇的大企业成了学生的固定首选.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选择在上学所在城市的占62.23%,考虑去中东部大城市的占20%.学生的预期工资在2000-3000元的占40.58%,3000-4000元的占37.17%.上面举出的例子都是一项或者两项选择就占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这说明学生在就业的心理上比较单一.他们的心理很盲从,缺乏自己的分析.(三)就业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就业心理自卑

在有效调查问卷中,仅22.4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可以在以后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53.12%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对于以后的工作作用不大,对于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十分关注的仅占35.45%,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行业情况十分了解的仅占23.87%,而在受访的学生中,认为自己综合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的仅占32.23%.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自身的能力,不知道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些都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四)就业价值观发生偏差,就业心理悲观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形势的变化加快,而受此影响较大的则是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发生偏差.在调查中,有42.13%的学生认为就业是靠家里的人际关系,认为靠自身实力的仅占30.23%,有52.34%的学生认为在求职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对于“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一说法,仅30.78%的人认同.对于女生来说,“做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理论也很有市场.更多的学生认为更好的人际关系比更出色的个人能力重要.这里体现出学生的悲观心理.通过上面给出的数据,说明大学生就业心理在价值观上还是存在一些误区的,需要及时加以辅导.

(五)就业竞争意识不强,就业心理不自信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专门设计了“你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认同度”这一专题,选择“对自己所在的学校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只有10.03%,选择“自己所在的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与中心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同层次学校的学生竞争”的只有11.83%,选择“自己所在的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与重点大学学校的学生竞争”的只有3.58%,选择“自己毕业后敢于与中心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和重点大学的学生竞争”的只有15.16%.这表明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学校认同度不够,竞争意识不强,就业自信心不足.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从调查走访中也看到了很多闪光点,很多学生在求职时肯放低自己的姿态,不怕苦不怕累,坚信滴水穿石,努力奋斗.很多学生也努力充实自己,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出现过令自己骄傲的校友,自己所在的学校也有很多就业很好的学生,重点大学和发达地方的大学也有很多就不了业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感到高兴与欣慰的.

这里还要提出一点,根据问卷调查,女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中的消极情绪要明显多于男生,对此,我们也要加强关注.

五、影响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一)政策因素

近年来,国家以及省市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但这些政策与措施都具有通适性,针对性不强,尤其对于西部地方高校来说针对性相对较弱,如果这些学校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盲目执行,就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认为被“边缘化”等.因为,在问卷中回答“你是否愿意参加国家有关鼓励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项目”时,选择愿意的只有21.8%,回答“不愿意”的原因时有81.13%的人选择“不适合自己”.

(二)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决定了岗位的数量结构和波动性,学生择业不能摆脱经济建设的需求.一方面,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就业队伍的规模.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与带动,而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就业的需求,经济总量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就越多.但是就经济总量来比较的话,西部相对于东部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就导致西部可以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足,使学生认为在东部找工作更容易.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对大学生毕业层次要求.经济越发达,对于人才的需求就越大,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就越高,许多西部高校的学生可以在东部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因此学生认为在东部找工作更容易.再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状况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虽然我们国家重视西部,并实行了西部大开发,但是东部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和较好的待遇,所以很多时候,应届生选择去东部发展.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学生更愿意呆在东部,说明学生心理上还是比较喜欢安逸享受,不喜艰苦.

(三)社会因素

一方面,社会对于岗位的需求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对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很大.现在社会越趋功利,使大学生很多时候只注重个人眼前的利益,忽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人们对社会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角色模式等认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使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的仅是目前的现实利益,缺乏选择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的最优化,放弃了职业目标、发展方向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社会相关制度的不合理对西部地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也较大.比如地域歧视、户籍歧视等,甚至同一岗位因本专科毕业的不同、重点与非重点高校毕业的不同而所得的待遇与享受的福利也不一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大学生,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再加上西部地方与东部及西部中心地区相比就业市场的怎么写作体系不健全,人才怎么写作市场不规范,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这些都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较大冲击,造成一些学生的就业心态失衡.

(四)个人因素

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学生自身主观方面问题导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定位不清晰.很多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在择业时缺乏规范的职业指导和清晰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定位不够清晰,对应聘单位不够了解,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学生个人还没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参与性不强.2.就业形式单一.西部地方高校的学生找工作时因学历问题、经济发展问题,选择有限,心理上比较盲从,习惯跟着感觉走.他们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观点.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宁愿放弃所学专业,选择去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打工,也不愿意留在经济落后但是很具有发展潜力的西部企业,没有自己的择业观点,只是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与热门行业.3.自身能力不足.西部地方高校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有点差距,毕竟社会阅历不足,工作经验缺乏,知识结构简单,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不足,社会化程度低.但是随着科技企业的不断出现,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希望招收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尤其是地方本科类院校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对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导致其在应聘时不自信,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所学的技能和特长,不能很好的求职,造成心里负担.而在面对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时,他们显得自卑和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竞争力.

(五)学校因素

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一般是二本及其以下,办学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划拨,距离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交通也不十分便利,经济不发达,大多是近几年进行不同程度的合并升格后而成为的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因此,这些高校大都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人才难引进等诸多困难,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基础理论不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应对工作时的专业素质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时代,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产生无力和挫败感,加剧了心理问题.

总之,受西部地方高校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加强对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优化的途径研究,从而使西部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

[参考文献]

[1]刘晓文,余莎莎.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视野,2008(7).

[2]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王少梅,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5]温杰,汪慧琳.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新西部,2011(32).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