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渗透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55 浏览:8774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观念的更新,男幼师在幼教领域的数量正逐年增多,但在全国近几十万名的幼儿教师中却依然显得形单影只,为了满足男幼师生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其人文素养,本文试从国学经典入手,通过感悟先哲们的智慧,帮助学生改变对人生的认知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关 键 词]国学经典;男幼师生;培养

国学凝聚着中华文化之精髓,蕴含着无数先哲们的生命智慧、价值探索和道德感悟.当整个社会对国学的价值重新审视之时,幼儿园已经先行开展了国学教育,作为培养幼教师资的我们更应该加快脚步关注国学,从传之千古的国学经典中汲取力量.本文试图关注男幼师生这一幼教领域的新生力量,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学生为关注主体,以传授知识、提升道德价值与素养为最终目标,让遥不可及的国学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之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承者.

一、将国学思想生活化,建立男幼师生从教的自信

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束缚,人们对男幼师的认可度不高,也因其自身缺乏专业认同感,致使很多男幼师生对未来的工作缺乏信心,也有一些男生因为基础差、自制力不强,学习的上进心不足,自信心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树立他们的自信.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墨子亲士》“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有自信的人就向成功迈向了一大步.男幼师生们思维活跃,做事果断,刚毅,不拘泥于形式,这些优势的魅力和价值正是幼儿的心理和品行塑造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为了让他们从国学经典中感受祖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课堂教学中要将晦涩难懂的国学思想生活化,关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其在生活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从教的自信.


二、将国学礼仪日常化,塑造男幼师生良好的品行

1.文明礼仪的传承

对于90后的在校生而言,他们大多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男幼师生存在脾气暴躁、做事鲁莽、打架斗殴等现象.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要做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规范的文明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国学经典中包含相当多的礼仪典籍,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孔子的“克己复礼”(《论语颜渊》),战国时期荀子的“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以及后来发展到仁、义、礼、智、信,无不强调“礼”的重要性.蒙学读物《弟子规》列举的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更是具体的将礼仪的形式细化,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步从容,立端正”等礼仪规范,使这些在家长呵护中长大的男幼师生们从情感上认识到尊重、礼仪风貌的重要性.

2.师德品行的塑造

国学经典中有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男性身上所具有的刚毅精神,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体现出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社会的多重诱惑,我们更需要借鉴孔子“仁爱”的道德品质、“律己修身”的道德标准、“义与利“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的处事之道.把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之道、智慧之道、处事之道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品德.从而塑造男幼师生博爱的情怀,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三、将国学知识通俗化,提升男幼师生的文学素养

诵读引领

诵读是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学经典中凝聚着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和意境美,需要反复吟诵才能在抑扬顿挫中感受美感.男生在诵读的情感上要比女生稍逊一筹,因此更要在日常的诵读中多加训练.教学中,将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大众化,针对男幼师生自身的特点丰富诵读形式,如古典诗词诵读比赛、古诗新唱,将国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从而提升男幼师生的文学素养.

阅读体验

近年来,由于幼专院校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肤浅的知识层面,他们不爱阅读,认为国学是乏味、枯燥的东西,和今后就业发展没关系.尤其是那些喜爱运动,坐不住板凳的男幼师生,要他们去了解浩如烟海的文献无疑是把他们推向厌学的边缘,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知识通俗化,通过阅读去体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情感;“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清逸,使他们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精神境界,陶冶情操.

总之,幼专院校的国学教育要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出发,借圣贤之道开启智慧,用经典教育涵养心灵,以优秀文化陶冶道德情操,以国学精神塑造完美人格,将高、精、深的国学思想化、生活化、大众化、现代化,让学生在浅显易懂的学习中逐渐感受国学的现实价值与经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