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18 浏览:18471

摘 要:近年,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并呈愈演愈烈之势,如何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维护大学生的自身安全,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分析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缺失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措施.

关 键 词: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安全教育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以及生产和生活的安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安全是前提,也是第一要务.高校安全与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缺失会影响到高校安全.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以应对各种社会风险的挑战,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一、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缺失的表现

1.安全防范意识淡漠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意识强,但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或富裕家庭出身,自理能力不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一些大学生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当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特别是在网络化、虚拟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群体更易受到攻击.

2.公共安全知识缺乏

西方发达国家从小孩子抓起,通过课外活动、游戏、情景模拟、家庭互动等方式不断提高孩子的安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但在我国,国民教育中缺少安全教育内容,以致大部分大学生在以往的求学经历中缺少安全知识的获得渠道.尽管现在学生通过网络、传媒等途径了解到了更多的公共安全方面的知识,但都是零星松散、不成体系的,甚至有些是错误的,相对于不断增加的公共安全隐患,大学生掌握的公共安全知识十分有限.

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期,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思想行为逐渐独立,开始慢慢地从家庭走向社会.这一时期是大学生成长的敏感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突发的高峰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求学年限延长、家庭结构简单化,有些学生习惯了高压管制,有了稍许放松,便会一发不可收拾,厌学、逃课、睡懒觉、打游戏、谈恋爱,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有些学生单纯追求文化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弱,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比如焦虑、强迫、自闭、狭隘等.有些学生是非观念混乱,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些腐朽思想和堕落的生活方式,比如好逸恶劳、享乐主义、小偷小摸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远非这些,随着网络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开放,各种新问题还会不断出现.

4.参与安全活动不够

调查显示,国外高校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次安全活动,部分学生甚至每月参加一次.而我国高校学生很少参加安全活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政府和高校不太重视,认为安全活动可有可无.调查显示,近四成的教师及五成半左右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从未开展过预防灾害的演习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安全教育尚未成体系,配套设施尚未健全,经验技术不够丰富,不宜或不易组织安全活动.如组织学生实训,掌握包扎、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需要有空旷的场地、专业医护人员和相关器材设备等,有些高校还缺乏必要的条件.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大学生缺乏参加安全活动的热情.这个群体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后习惯了寒窗苦读,习惯了孤军奋战,对于群体性的活动提不起兴趣.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高校安全活动数量少、时间短、种类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二、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的途径

1.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

高校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要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教育思想及理念为依据,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增长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为主要内容,重视安全教育的国情特色,以我国实际情况和面临的主要危险确定教学重点.既可以采取集中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方式,如设置公共安全文化教育课程,重点培育大学生在突发性公共安全实践中的公共精神,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可以采取相对松散的主题安全课程方式,根据客观环境决定是否安排以及怎样安排课程内容,如在开学初或重要纪念日安排性别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在流行病高发期前安排流行病防范知识教育等.既可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比如国防和政治安全教育、经济与社会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等,也可以渗透到相关课程当中讲解相关的公共安全知识.大学的公共安全教育不仅要延续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知识性特点,更要突出安全教育的责任和技能性特点.

2.构建校园安全宣传机制

高校现有的安全宣传机制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上而下的说教式宣传流于形式,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构建新型的校园安全宣传机制要以学校为主导,教职员工为引导,广大学生为主体,媒介手段为依托,避免填鸭式灌输,注重潜移默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将提高学生公共安全素质宣传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要按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校园、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件、案件进行宣传.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不仅采用讲座、报告、标语、橱窗、广播等学生常见的形式,还要采用电子屏、网站、、微博等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3.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校园安全文化由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构成.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应该从这三个层次入手,科学、系统地逐步推进.首先,积极创建公共安全物质平台,排除教学设施和设备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提供一个让师生放心的学习生活场所.积极创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完善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系统,开设安全宣传专区,树立宣传牌或创建安全文化走廊.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比如根据不同环境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开设模拟法庭等,或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特点,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练等活动,也可以效仿日本、韩国设定校园防灾日.其次,建立健全校园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问责机制,通过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约束个体行为,不断强化正确的安全行为模式,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安全氛围.再次,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提高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的安全素养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夯实基础,逐步将校园公共安全文化内化为每个成员的安全意识.


4.依靠社会组织广泛宣传

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并不是高校的孤军奋战,而是在社会大环境中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动合作.学校可以调动社区或家庭的一切积极因素,与社区或家庭的参与配合统一起来,形成校园公共安全齐抓共管的局面.也可以依托警校、各级机关的训练教育基地、各类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活动教育基地、设施健全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等,在机关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身感受犯罪或灾难发生现场,模拟自防、自救、自助的过程等.还可以依靠大众传媒,特别是一些广受大学生喜爱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将公共安全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脑海中,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