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和提高高校公共安全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524 浏览:107072

【项目基金】2012年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TY1217)

【摘 要】高校是一个人群非常集中的特殊场所,高校公共安全关系着学校自身、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安全和稳定.本文主要针对公共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 键 词】高校公共安全意识管理体制

随着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高校公共安全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跳楼逃生身亡;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栋八层的研究生宿舍顶楼发生火灾,因建筑结构不利通风,着火后浓烟灌满高层楼道,事故中,一名女子窒息身亡.类似的安全事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

一、多途径、多形式进行长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和宣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公共安全防范意识和对突发性事故和灾难的应急逃生自救能力.传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方式主要借助于一些特殊时期,如“消防日”、“环境日”、“减灾日”以及一些灾难纪念日和新生入学教育等,在这些特殊时期主要以海报和广播宣传、发放宣传材料、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这些形式和途径很难让学生形成稳定的安全观念.

在传统的形式和途径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纳入培养计划,计学分排课表,做到安全教育常规化;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做到安全教育常挂嘴边,安全意识常在脑海;定期进行实践培训和演习,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对安全教育学人员应有所选择,或聘请专职的安全教学人才,或选派部分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在师资上保证安全教育的质量.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理论和实践要齐头并进,真正让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二、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公共安全的稳定性,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因其生长和受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我们应当重视其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其行为,减少因人为因素引发的灾难和事故的发生,强化其心理调整和承受能力,提高灾难发生时自救、援救以及灾后恢复等工作的有效性.

三、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训练逃生救护能力

体育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还应教授相应的应急常识,尤其是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如野外生存、拓展训练等,不但能训练学生的逃生救护能力,还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处变不惊的能力.据我们实践研究发现,九江学院选修《野外生存》课程的学生在《面对突然的灾难逃生救护》测验中的得分明显高于没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因此,建议高校充分利用体育课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普及事故应急常识,训练学生逃生救护能力.

四、培养骨干人员,建立相关业余组织机构

在普及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的基础上,还有应该培养骨干人员,建立相关业余组织机构,点线结合,形成网络,辐身全校,在灾难突发的情况下,配合学校组织救援工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业余组织有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断电的情况下平常的通迅系统都将于瘫痪状态,在一些重大灾难时通迅不畅将使处于危险的人群得不到及时救援而扩大人员伤亡,汶川大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设备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9·11事件发生时方圆50公里内的通迅全部中断,当时发挥现扬指挥作用的第一个通迅网就是当地业余爱好者的无线电通迅网,如果高校具备无线电设备在遇上重大灾情常用通迅系统中断的情况下将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相关骨干人员的培训,鼓励成立相关业余组织,如高校无线电俱乐部、高校红十字协会、野外生存俱乐部等,发挥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加入进来,点线结合,形成网络,辐射全校.

五、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机制,提高面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

应急官理具备及时性和有效性、复杂性和网络性、有限性和动态博奕性等特征,在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机制中应包括运行机制、预警机制、紧急处置机制、善后协调机制和评估机制等体系,人员结构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做到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在突发性灾难下,时间就生命,因此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机制必不可少.

结语

健全的应急预防机制尤显关键.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突发性灾难和事故的预防意识较差,没有做到居安思危,首先没有专门建立健全的应急预防常设机构,应急预案单一且不完善,遇到危难时往往临时组建工作小组,管理层级不明,处置程序不清,组织人员经验不足,导致对事故处理反应慢,组织混乱,各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等情况的出现;其次事故应对机构单一,主要依靠校保卫处和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对于现代校园突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灾难和事故,尤其在通信中断、沟通受阻、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此单一的机构显得单薄而无力,很难高效、及时地应对;另外硬件设施跟不上,如应急监测设备缺乏或落后,报警设备很少甚至没有,在断电的情况下通信设备系统瘫痪等,这必然会导致对突发灾难和事故应对不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