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绪心理学高职写作情绪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83 浏览:18519

编者推荐辞:中国教育最不受重视的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最不受重视的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最不受重视的是写作课,这是不争的事实.薛琦老师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就如何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写作情绪,撰成该文,我们推荐给读者朋友,以期共同改变这种现状.

回首十余年的作文教学,一直受应试写作的掣肘,徘徊于各种文体知识的讲解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写作一般技能的指导,长期以教师传授技法主导作文教学课堂,不仅费时耗力,收效甚微,更有将学生朴实的写作情感引入歧途之嫌.有一个案例至今想来汗颜不已,在以写作技法“陡生波澜”为主题的作文指导课后,一篇学生习作叙述了自己和母亲偷偷给父亲准备生日礼物的温馨故事,可是其间却枝节横生,插入母亲突发怒火的情节,与整个故事的温情脉脉极不协调,十分突兀.之后,学生坦陈,为了运用课堂上教师介绍的“陡生波澜”这一写作技法,符合本次作文指导的要求,他虚构了母亲突发怒火的情节,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生硬地植入写作知识,教师强行运用技法指导干预,在学生写作这种特殊的情感活动上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写作是学生个体独特的思维运动和情感活动,情绪能激活有机体的能量,影响认知加工,其中正性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1]正性的写作情绪牵引、维系着写作的开端、发展、和最终的完成,如果能使学生在写作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饱满的写作情绪,写作将不会是一桩望而生畏的苦差事.美国学者认为,写作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它应该是一种享受.[2]因此,作文教学中技法主导应让位于对学生写作情绪的指引.

一、唤醒写作情绪,找到写作行为的触发器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是写作素材的富矿,区别不过是有的位于表层,俯拾即是,有的潜藏深处,须深挖细掘.探矿的利器则是自己的写作情绪,有了情绪的指引,潜藏再深的素材都能探索得到,学生写作最头疼的无内容可写的难题便能迎刃而解.

写作情绪是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密切联系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如果能在写作前,教师便找到学生写作行为的触发器,进行有效触发,将会是写作活动的良好开端.心理学认为,当某一新鲜刺激在归类和图式形成中内化并获得感情充予时,这样的刺激事件能够促进具有感情充予性质的归类机制把过去体验过的感情又转而注入到刺激事件中.[3]在《月是故乡明》的指导写作课上,教师顺利找到这样的触发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师生间的活动如下:

师:今天的写作主题是“月是故乡明”.

生:(一片哀叹声)

师:先给大家介绍一篇相关主题的美文.(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刘亮程的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

师:在老师刚开始诵读的时候,有的同学还因为文中的某些内容发笑,后来所有的同学都被文章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淡淡的忧伤打动了,也许你并没能全然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深刻哲理,可大家的表情、眼神都告诉我,你走进了作者的文字中.

生:(纷纷点头)

师:我们同学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过去的生活需要一些证明?今天我们所站立的这个城市正在大规模地进行拆迁,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我们熟悉的东西也在一点点地流失.你们的家乡呢?是否也一段时间不见,便产生了陌生感?


生1:是的,我家门前的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不见了.

生2:每次回家,总感觉熟悉的气味越来越少.

生3:我的家乡和眼前的城市越来越相像.等

师:请你和周围的同学说说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家乡一景、一物、一个鲜明的画面,收集你过去生活的证据.

生:(或热烈地进行小组交流,或陷入沉思,回忆与家乡紧密关联的昔日记忆、情感)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诵读的美文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提示的生活面貌大变迁的信息就是有效的触发器,触发了学生对那些年的美好生活的追念,唤醒了学生潜藏于心底、渴望倾诉的写作情绪.《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截然不同,没有过多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是越过这一层面去追问人的乡恋情结何以会产生,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有何意义.“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等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样动人的语句,再联系学生过去生活中大量美好的东西正在或行将消失,学生的写作情绪逐渐融化,在心灵的小溪缓缓流淌.可见,写作情绪的唤醒是通过信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当外界输入的信息与个体内部条件出现某种程度的契合,个体就会产生潜在的意识,进而支配人的行动.

二、激励写作情绪,找到持续写作行为的长效药

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项紧张而又艰苦的脑力活动,古语云“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写作情绪被唤醒并不意味着写作行为能持续并最终高质量地完成.《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能废寝忘食地研读,苦心孤诣地吟咏,那是因为香菱是特别渴望学习写诗的好学生,可惜我们的学生并非个个如香菱一般有迫切的动机和持续的努力.根据格鲁斯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理论得知,当个体已处于某种情绪诱发的情境中,对情境反应调节发生在情绪激活之后,是指通过增强、减少、延长或缩短反应等策略对情绪进行调整.[4]如何能使学生长时间地专注于已产生的写作情绪,处在一种自我维持的卓越状态呢?光凭意志努力对写作行为的支配、调节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积极情绪的参与、支持,才能克服写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否则,学生会将写作过程视为一种痛苦的负担,从而表现出回避、退缩甚至抵触的倾向.

保护学生自我意识,获得价值认同,是激发写作情绪、持续写作行为的有效途径.每个个体的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教师不应当强求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达到同一较高水准,应容许学生以自身现有的写作水平为起点,尽自己所能想方设法表达出真实的个体情绪,展示自我意识.当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就提出“为自己写作”,即写表现自己的文章,表达学生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5]如在《月是故乡明》正式写作前,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全班范围说说“印象中最深刻的家乡一景、一物、一个鲜明的画面”,剔除文字表达能力的因素,及时赞赏富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意识流露.有一位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动人画面:她昔日的房间推开窗户便是一棵大树,绿色扑面而来,树叶触手可及,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她就真的每天摘下一片树叶,放在书桌台板下面观察.尽管她在叙述时有些词不达意,但是教师和全班学生一致认为她描述的画面很美.收获了价值认同,增强了正性情绪反应,就能有效维系写作行为,这位学生果然竭尽全力,完成了一篇高于以往水平的优秀习作.

目标鼓舞,提供展示写作成果的机制,也能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的写作情绪,有效维持写作行为.《一封家书》的写作课上,教师明确本次写作的目标,即每位学生的写作成果――家书将正式通过邮局寄出,并由父母回信.在通讯异常发达的今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回归传统的书信写作,邮寄平生的第一封书信,既有陌生的新鲜感刺激,又有父母阅读、即将回信的目标鼓舞,将写作情绪维持到写作完成毫无问题.父母回信,对学生意味着写作成果有人重视并呼应,为触手可及的明确目标奋斗,有效的目标鼓舞便能支持有效的行为.除此之外,教师可提供给学生的展示写作成果的方式丰富多彩,如组织学生将优秀习作编成班级刊物,将写作活动与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衔接组合,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学生习作等.

学生写作蕴含着个体的内在需要与动机,是个体生命存在感的印证,教师应摆脱技法指导的迷局、僵局,重视写作情绪对学生的先导作用以及维系作用,那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执着、痴迷的写作境界将不难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