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83 浏览:8316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些朴素的中国古语,就是这种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中学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这实际上与语文教学有着紧密联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设计理念中首先强调:“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同时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课程目标中提到:“通过阅读和鉴赏等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阅读鉴赏部分强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目标的交叉融汇,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变得实际而可行.

此外,时代的进步使得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考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不同的理念、价值观的碰撞使得九零后、零零后的思想与上一代有很大不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让许多学生感恩意识淡漠.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课程,因此,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其独到的优势,这也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为迫切.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一、深挖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材,蕴涵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为例,可以引导学生感恩自然、感恩父母、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注重二次开发教材,制定合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可以带领学生在《荷塘月色》中品味自然之美,在《归园田居》中感悟田园之乐,从而懂得感恩自然;可以带领学生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体会作者对乳母深沉的爱恋,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体会不同阶段的亲情,从而懂得感恩父母;《别了,“不列颠尼亚”》让学生同祖国一起骄傲,《包身工》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些都是引导学生感恩祖国的好教材.

二、开发课堂

德育教育切不可单一化,模式化,而应在课堂行进中自然流露.要合理开发课堂,使感恩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例如,讲解成语、诗歌时,为学生补充些相关知识,通过背景介绍,带领学生了解成语、谚语、典故背后的故事,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如,“结草衔环”“渴者易饮”“一饭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等,都可以引申开来,成为感恩教育的抓手.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讲故事、情景表演、朗诵比赛等课堂活动,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只有真正打动学生,才能强化感恩教育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可以让感恩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从现实入手,从学生身边的事或时事讲开去,让学生在明辨是非的同时接受感恩教育.在学生当中开展“学子修身――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实践感恩教育,要求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如,为父母写信表示感谢,在家帮父母干一天家务体会父母的辛劳,等等,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语文的特性使得语文课在传承民族文化、传递民族精神内涵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充分挖掘语文课堂的潜力的途中,感恩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