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策略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58 浏览:68580

内容摘 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期退出历史舞台,而“素质教育”也还在发展,两者必须统筹协调,才能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有效革新,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考试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应试教育还具有其存在的土壤,应试教育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退出中国的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是一种应时代而生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制度的革新.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已经从教育理念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作为一种新事物,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中国的国情复杂,要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笔者认为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才是最为理智和正确的方法,这一观点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更是遵从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应试教育”及其内涵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应试教育并不是对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只是对现行基础教育某些弊端的概括.所以,应试教育是具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应试教育使得老师以应试为目的地进行教学,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地学习,学校的所有活动以应试为中心,这势必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学校教育完全变成了为了考试而教育的现实.这也是应试教育为何遭到批判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必须注意,应试教育并不等同与应试.应试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一个手段,用以评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在以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应试也是现如今通用的进行人才选拔的相对公平的手段.所以,“应试”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不包含任何价值评判.

值得重视的是,“应试”这一人才选拔的方式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视为应试教育的典型,但它与科举以前的不重考试而重门第、重“背景”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时代的教育在目的上并无本质区别.而科举时代的教育与工业文明时代兴起的惟智教育虽然都重视“应试”,但教育目的却全然不同.至于我国“”时期的“教育革命”,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学习活动被“革命”运动所代替,“学工、学农、学军”,淡化甚至取消以书本知识授受为主的课堂教学,强化“开门办学”,听起来似乎是挺“素质”的,但其目的却绝对与素质教育无关.说穿了,它无非是在保留前苏联式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色彩的基础上,除去其惟智教育的成分而增加其“三忠于四无限”的奴化教育和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成分而已.“”时期的“教育革命”最大限度地损害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不仅降低了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培养”了说检测话、趋炎附势和整人利己的恶劣品质.“”后拨乱反正,教育新生,高考启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高考的恢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提高.可是另一方面,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中小学书卷性、应试性日强,乃至20世纪80年代国,书本至上、分数至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们贬之为“应试教育”.

(二)“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使得中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学校,学校最看重升学率,老师最看重考高分的学生,学生以考试得高分为荣,以低分为耻.在家庭中,家长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努力程度,在社会上,人们也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孩子的能力和素养.而这些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压力都施加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在高考体制下每个学生日益沉重的心理及身体的负担.这使得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地发展,当然不可能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同时这也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整个教育事业围绕着考试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必须要加以调整和改善.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逐步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将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

从本质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注重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

二、如何统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一)对“应试教育”采取扬弃的态度

前面笔者已经谈到“应试教育”是一种含有贬义的价值认定,它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既然它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一种否定,那是不是应该完全抛弃它,转而全面提倡“素质教育”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首先,“应试教育”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只是对现有基础教育的某些弊端的概括,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对现有教育制度的部分否定.而我们也不能把现有教育制度和“应试教育”完全撇清,完全割裂开来.笔者认为,“应试教育”这一价值认定是含贬义的,但其体制中的某些内容是中性的,是具有可继续利用价值的.

其次,“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形成由来已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很深.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脑海中早已根深蒂固,进而在行动上也不可能偏离太远.即使人们在观念上接受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具体国情的约束,“应试教育”也不可能很快退出教育体制.

再次,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多样,东中西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环境差异大,国情复杂.因此,在“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和“素质教育”粉墨登场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应试教育”存在的历史、社会以及观念上的现实土壤还不贫瘠,它势必不会很快消亡.而虽然“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早已被提倡,但是它的现实存在土壤还是很薄弱.现实中,由于国情的复杂使得素质教育的施行困难重重.在中国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要进行人才选拨必须进行高考.在这个发展中国家,投入教育基金必然有限,这也使得接受高等教育还不可能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教育.因此,这必须要求考试制度的存在.中国由来已久的考试制度成为现阶段最适用于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拨手段.这不只是人为的选择,更是历史的选择.这遵循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

“应试教育”在现阶段不可能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必然会逐渐消亡的.可见,对于“应试教育”体制中的某些合理的手段应加以保留,抛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对“应试教育”采取理性的扬弃的态度.

创造条件,发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阻力很大.必须要主动地创造条件,促进新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除了在战略上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而且还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为素质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投入的教育基金才回充足,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后劲,教育体制的革新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不应该只注重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还应重视孩子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学校应该开设多种课程,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

三、结语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应试教育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同时,创造条件发展素质教育.正确认识这两种价值取向以及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酉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