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同伴间互动的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94 浏览:8498

摘 要:幼儿在游戏时,他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者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通过观察等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情况,在交流中的特点,从而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游戏活动.

关 键 词:自主性游戏中班幼儿同伴互动

自主性游戏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主要的活动之一,越来越受小朋友的喜欢,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自由、愉悦的活动空间,每个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和伙伴,以游戏的情景为主进行探索和学习,从而帮助幼儿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操作和交往的乐趣,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同时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社会性的发挥.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由于年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在进行自主性游戏时,幼儿不仅仅只是进行独自游戏,而是更多与同伴一起进行互动游戏.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兄弟姐妹,在家里交往的对象全是成人,然而成人都把小孩当成宝贝,这样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进行互动的问题,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游戏中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从而约束自己,学会与同伴友好地相处.就如刘老师曾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所以,同伴之间的互动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主性游戏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像是一个个小的社会,让幼儿在环境与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从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同伴间互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同伴间互动方式的不同

自主性游戏中同伴间互动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以言语为主、以动作为主及言语伴随动作为主的互动.从整体观察来看,大多数幼儿是通过言语的方式与同伴互动的.这可能是与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在认识范围上更加广阔了,游戏内容、情节比小班的幼儿更加丰富多了.但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更倾向于通过言语与同伴进行一定的互动;而男孩更倾向于通过动作方式来进行互动.原因可能是女孩参与的活动多是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总是看到“妈妈”一边抱着娃娃,一边在和小客人交谈一些事情,在这类活动中语言互动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语言也较丰富;而男孩更加活泼好动,他们精力旺盛,参与的活动一般也是动作性比较强的,如科学区、建筑工地等,因此,更倾向于用动作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达到互动的目的.

二、同伴间互动区域的不同

观察中发现,在娃娃家、美工区、建构区里孩子们的互动是较频繁的.在娃娃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了逼真、形象的情境,幼儿一旦投入到模拟家庭生活中,就会展现很多富有情节性、趣味性的互动.在共同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他们也时刻不忘维护规则,于是经常会看到“娃娃家”里的小成员一边与“家人”一起游戏,一边与区域外的同伴互动的情景.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的,为自我怎么写作,而中班的幼儿正处于这一个阶段.例如在建构区中幼儿间也常会为了材料而出现抢夺行为:两个小朋友会为了同一个积木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小朋友宁愿自己拿着积木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有些孩子即使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他们会说:“我给她玩具,是因为我不这样的话,她就会不和我玩的”,或“我给他玩具,是因为这个玩具不好玩,我想玩他手里的东西”.这也反映了中班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同伴之间互动存在的问题.

三、同伴间互动性质的不同

从观察中,我将幼儿之间在游戏中的互动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型:友好型互动、中等型互动、不友好型互动.其中友好型互动主要是指在游戏中对他人有益的,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配合的行为,如提供帮助或是与同伴分享物品.不友好型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不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出现一些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如与同伴争抢物品、角色,攻击同伴,告状、拒绝帮助等行为.而中等型互动就是介于友好和不友好型之间的互动,如维护游戏规则、协商、分配角色、表达情感等.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们不友好型的互动比友好型的互动多.

因此如何让幼儿在自主性活动中友好互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减少幼儿之间的争抢材料,如何促进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更好地发展,等等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面向全体,创造良好环境.

区域的环境设置应该体现互动性.班级中设置的不同区域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社会,幼儿生活在其中,必定会发生互动,与物的互动及与人的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应该要相互联系,比如说“汽车站”的小司机带着小客人们去“菜场”写菜、去“奶茶店”喝茶、去“娃娃家”为奶奶过生日等.从单一的、局限于一个区域的活动扩大到两个甚至多个,这样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范围就扩大了.

同时,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材料的投放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令幼儿保持愉快情绪,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就拿“娃娃家”来说,中班“娃娃家”的环境创设比小班的时候就要相对复杂一些,可以提供桌子、柜子、厨房用具等供幼儿烧菜做饭.

(二)关注个别,加强幼儿引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

不同个性的幼儿其互动特点也各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在充分了解班里每个幼儿个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比较胆小害羞的幼儿要多鼓励,鼓励他们多与热情大方的幼儿进行互动,表扬他们与同伴积极友好互动的事件;对于那些互动主题单一、偏区比较严重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真实的互动情景,从中寻找原因,灵活改变一些区域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幼儿互动的需要;对于在活动中经常攻击同伴、与同伴争夺资源的幼儿,应注意观察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其他幼儿的差距在哪,在认识和强化的共同作用下巩固良好行为.

(三)共求进步,促进家园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来说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和教育因素,要大力倡导家园合作,家园携起手来,家长和教师需对幼儿要求一致,共同培养,注重同伴互动环境的创设,给予幼儿感染和熏陶,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快乐,健康幸福地成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抓住幼儿同伴交往互动的关键期,注重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独特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为了协调家、园教育,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路路通、家访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