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厚德”型德育模式的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891 浏览:118673

摘 要: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特点.为了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深化“厚德”型德育创新模式,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注重“两课”教学,强调“以理服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以文化人”氛围;建立德育答辩制度,设置“以情动人”环节;加强实践德育,践行“以行树人”,牢固树立全方位德育理念.

关 键 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厚德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19-0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现阶段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为理念,全面推进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提升的教育模式.而德育教育则是高校的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它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后备人才.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切合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措施;要不断探索改革和加强德育教育的新道路;要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大体在于学生层次、社会认知度、学生自我目标定位、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了特殊性.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由于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流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特点,使得德育教育的内涵界定层次不清,比较笼统,不具体,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远离学生生活,更是成为一种理性的外在规约手段,渐渐丧失了其涵养人格的本真意义.

现今的这种德育教育模式的根本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德育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冲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这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上要不可避免的向专业性、实践性课程倾斜.因此德育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起来十分困难.此外,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德育理论的传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还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要实现如此高难度的德育教育目标,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个人也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但目前,少数领导仍认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是搞好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两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把重要的德育教育工作落到年轻的老师身上,使得德育工作队伍思想不稳定,信心不足,对德育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够;不少辅导员、班主任精力投入不够,没有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少数辅导员、班主任人格形象欠佳,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生工作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工作效果达不到要求.这些情况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产生很大的局限性.

二是德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单一:在常规的德育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注重课堂教学,满足于一些道德理论、价值观念的讲授,重视德育的内容输入,而忽视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的现象,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学习的反馈,忽视学生德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培养.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如果不能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全面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的全员育人观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这就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实践转化,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了德育考试高分而实际表现却不尽如人意的双重人格现象.

二、高职院校发展德育教育的措施

围绕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德育必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明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使大学生在受到思想启迪和教益的同时,获得适应新时代文化精神需要的综合素质.学院作为新晋的高职院校,在学生德育教育上我们主要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为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造学生的世界观.此外学院的校训为“厚德、笃学、修能”.厚德是第一标准,也是首要要求,即要求我们在加强公民道德这一基础层面教育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后两类道德即职业道德和政治道德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就更应该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合“大思政”教育,加强德育教育的工作有序性、环节完整性及全面整合性,全力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厚德”型大德育工作创新格局.

为此,学院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措施不断深化“厚德”型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

1.注重“两课”教学,强调“以理服人”

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应发挥“两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在“两课”教学中树立起同学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高职德育的始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院针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规律,改革课程内容,把职业核心能力建设作为“两课”的主要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通过系统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纪律意识、竞争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力求紧密结系实际,符合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以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同时注重用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僵化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把知识的传授与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以文化人”氛围

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校园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校园文化这一特点,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学院时常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主题教育活动是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培育学生的感恩情怀、激发学生的社会认知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主题教育活动既可以利用重大事件、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如学校每年都要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庆祝教师节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近几年来学院先后组织了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拒绝毒品,珍爱生命”主题班会、“远离网瘾,从心开始”主题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将时代的主旋律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为德育的内容,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我院利用专业知识的传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引导,如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辅修课程结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有利于学生开启智慧、净化思想、健全身心的育人环境,形成有利于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与传播的学术气氛,并且学院还将德育教育和学生日常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心理宣传月”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入全院创建“周恩来、邓颖超”班级的活动风潮,在全院中开展学习伟人精神,鼓励先进班级、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引导学生在向伟人学习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升华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人格理想.3.建立德育答辩制度,设置“以情动人”环节

针对目前许多高校“重理论教育轻德育教育”的现状,学院创新地设置了“德育末五位答辩制度”,要求同学每个月根据自己的思想、纪律、寝室、能力四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加减法,在学期末时,班级德育成绩末五位的同学要对自己这一学期来的大学生活做出认真地回顾和分析,并形成3000字左右个人总结德育论文,将这学期成长历程在德育答辩中进行自我陈述,并由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组成答辩工作小组对每位学生的答辩进行点评和指导.德育答辩的最终成绩通过德育论文答辩可以全面考核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情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毕业论文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总结和展示,展示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示学生面对压力和痛苦时的思考,展示自己走向成熟的每一点收获,是一次展示真实思想历程的过程.设置德育答辩制度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有了同智育工作一样的评价机制和体系,进一步从制度上凸显了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完善了学院德育教育工作.


4.加强实践德育,践行“以行树人”

高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在一线岗位工作,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思想作风.学院注重在实践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亲身感悟工人、农民和科技人员的思想情感,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教学和接触社会的环节,还可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通过生产、建设、怎么写作等方面的实训,不但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而且通过与人打交道,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同时,有利于教育学生抛弃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思想,使其不避艰苦,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做好艰苦创业的准备.通过在实践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并经过奋斗解决困难的过程,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得到培养.

综上,德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于必须挖掘、丰富德育教育的深层面内涵,尽快建立德育考核评价机制,牢固树立“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以行树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德育理念,着力构建“理论德育”、“文化德育”、“情感德育”、“实践德育”四举并重的全领域德育体系.

(责任编辑:杜玲)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