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社会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误区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02 浏览:96374

摘 要:对于《社会统计学》课程,学生常有三种认识误区,即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工具化和本质化.这三种认识误区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清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统计思维方式,以及使学生合理认识社会统计学的作用.

关 键 词:社会统计学;认识误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97-02

社会学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始于上一世纪30、40年代.几十年来,统计学的思想、技术和方法对提高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社会统计学》已经成为社会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在实际教授这门课程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片面认识,还有些甚至抱持着错误的认识.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这门课程的效果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探讨在《社会统计学》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认识误区,以及纠正错误认识的办法,以便更好地进行这门课程的教与学.

一、《社会统计学》课程的三种认识误区

1.将社会统计学数学化.在社会统计学的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社会统计学就是数学中的一种,主要讲授的是数学计算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往往数学基础比较差,认为自己数学学不会,社会统计学也肯定学不好,因此对这门课程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并难以克服.许多学生在面对这门课程时,往往心情复杂:一方面认为这门课程高深诱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门课程与数字打交道而令人生畏.正是由于思想上产生这种认识,所以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将社会统计学工具化.这种认识误区就是把社会统计学视为由一堆统计公式和方法组成的工具箱,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是把这一件件的统计工具教给学生,学生运用这些统计工具就可以正确地进行研究、解决问题.根据这种认识,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就是一个个零散的公式和方法.其实,这种认识没有看到社会统计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没有看到隐藏着这些知识背后的严密一体的一整套统计思想和观念.的确,社会统计学实质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认识事物和问题,它的研究分析对象是数据,但是这些公式和方法的背后有一个系统的逻辑思想为基础,只有掌握了统计背后的思想,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因此,如果学生对社会统计学进行工具化理解,也会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统计学知识、统计公式和方法的学习,忽视对统计思想和观念、统计知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就难免出现认识模糊,看不到这些统计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也不能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3.将社会统计学本质化.这种认识将统计视为科学分析的代名词,认为只要运用社会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就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些人认为,当数据充足的时候,统计就可以代表一切,通过统计计算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不需要了解其他的东西.的确,统计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测试,可以为人们用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使人们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认识事物.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尽管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和研究,但统计不能代表一切.在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人的思考是核心,脱离了思考的统计分析,这种分析不会是可靠和有效的,将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简言之,统计分析不能代替人的思考过程.社会学家邓肯(Duncan)将这种认识讥为统计至上主义.他(1984)曾指出,仅有量化并不等于科学推理,事实上,量化反而可能会引人误入歧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我称之为统计至上主义的病态:把统计计算混同于做研究,天真地认为统计学是科学方法的完备基础,迷信存在能够评价不同实质性理论之优劣或是能够评价任何‘因变量’之各种原因重要程度的统计公式;幻想一旦分解了那些随意拼凑起来的变量间的共变关系,就可以以某种方式不仅证明了一个‘因果模型’,而且能证明一个‘测量模型’.”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的办法

上述三种认识误区对社会统计学的教与学都起到很大的消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纠正这些错误认识.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社会统计学并不是单纯的数学方面的知识,这门课程的重点不是数学推导,所以对学生的数学水平要求并不高,学生只要具有初等代数运算水平就完全可以满门课程的学习.和数学相比较,统计学不仅仅是进行计算得到答案,也并非推导定理、证明公式.社会统计学主要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描述,即用某种方法对资料进行总结概括;第二是归纳,即根据从总体当中抽取的样本的分析来对总体进行概括.统计学的核心是统计思想与观念,而不是列示统计表、绘制统计图、求解平均数、建立模型等知识与技能.因此,在统计学习过程中即使碰到复杂烦琐的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也只是手段、方法.这门课程关注的重点是以这些定理和公式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所得到的信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定理和公式涉及较少,并且也不很复杂.因此,并不是数学基础不好,就注定学不好统计学.通过这样的讲解,尽可能地消除学生的误解,打消学生的疑虑,使学生放下心理包袱走进这门课程.

2.注重社会统计思维方式的培养.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很好地建立统计思想,是统计学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讲解社会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观念,强调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概念、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思想和观念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换言之,社会统计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统计学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的过程,而不是统计方法和统计公式的讲解、学习和套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统计学思想和观念的塑造,对学生进行统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不是重点关注知识的讲授、公式的讲解和推导.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基本的统计思想和观念,掌握了如何进行统计思考,如何搜集、利用和分析数据来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懂得了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来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统计思想和统计能力都更为扎实和牢固,真正达到这门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

3.合理看待社会统计学的作用.首先要明确的是,统计并不必然意味着科学,统计方法不能将任何研究“点化”成“科学的”.统计学不能用来检验任何想要检验的观点,也不能防止那些滥用、误用或弄虚作检测的人借此乱作结论.实际上,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有严格的规则和范围,对由统计获得的结果的解释不能超越数据的限定范围.其次,统计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深入地思考问题,但不能代替思考本身.对事物的认识和解释的决定权不应该留给统计工具和数据分析,而应该留给人的思考和思维.学习和运用统计学时,常会发生的一种倾向就是过于依赖程式化的统计检验,而不是实质性的知识.事实上,普遍的经验是,只有对社会过程有实质性的理解,统计方法才能够产生富有成效的研究.过于专注统计方法本身,而缺乏对实质性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过程的理解,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统计模型和方法都要严格服从以科学为中心的任务.统计方法在指导研究时不应该与所关注的实质性问题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