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716 浏览:9710

摘 要: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本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培养综合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三是加快课程设计体系的改革;四是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教育.

关 键 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成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66-0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第三次全教会上通过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即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基本品格,与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等相对称,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于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其外显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等.综合地讲,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层面,也是决定性的层面.是否具备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实质的体现.

2.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即“使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它具体指教育者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多种教育途径,对受教者进行文、史、哲、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的教育,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从而促进受教育者人文及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具体包括文化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环境素质教育六大具体内容;其目标有四:具备人文常识、树立人文意识、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人文品行.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培养全面人才的需求挑战.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科学素养的提升与人文精神的内化都是不可偏废的.然而,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仍然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在理工类院校中,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匮乏,缺乏人文修养.面对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中的各种诱惑,过分的注重教育的功利性.但是这往往是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在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迎合时代潮流的.否则,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发展失衡的大学生,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全方位考察,将直接影响未来大学生的事业与人生的发展.

2.民族意识淡化与人生理想信念不坚定

虽然现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主流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思想意识与文化逐渐向其他国家渗透,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已经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影响.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更加“便利”地冲击着大学生.一些大学生的民族意识逐渐淡化、信仰出现危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金钱与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进而人生理想和信念不坚定.

3.道德修养不足与利己思想侵袭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相互涤荡,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各种非主流意识的干扰,致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都出现了一些滑坡,我们的一些大学生也不例外.考试、斗殴甚至吸毒等不文明行为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以利己为原则,不懂、不会、也不想关心他人,团结协作观念差,忽视集体利益.

4.心理素质较差与自我调适能力欠佳

全新的生活环境与学习氛围需要大学生积极地调节自我心境,努力适应.大学生在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勇气,心理承受较弱;优越的成长环境造成一些大学生性格上的缺失,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自我内心调适,这就很容易冲动走极端.大学生、跳楼等恶性事件时刻警醒着我们,大学生自我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1.国外思潮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根源

市场经济不仅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学术科研的研究与推广;但是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的价值规律与利润原则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也会延伸至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造成急功近利,只关注实用性,重理工、轻人文、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愈来愈严重.

2.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

20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强调培养“专才”的教育理念使我国高等院校的综合性降低,专业性增强.同时,学科之间的划分也更加细致,这虽然有利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知识的系统掌握,但是却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此外,面对现在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迫使其更倾向于选择实用性专业.在注重实际利益的教育价值取向诱使下,人文学科受到排斥,相对萎缩,这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教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缺乏、淡化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直接原因

作为教育者,大学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体现在他们的人格、信念、操守以及道德规范之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处世哲学、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化社会中,许多大学教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以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意识逐渐淡漠,这样又如何能够保证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