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素质教育思想探微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79 浏览:20285

[摘 要 ]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教育目的与功能是实现“两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是实现“两全”――全民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途径是实现“两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灵魂是实现“一主旨”――自由个性.观照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我们发现其中蕴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

[关 键 词 ]马克思;素质教育;自由个性

[作者简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02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210-05

素质教育的提法首创在中国,而素质教育实践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却早已有之,如柏拉图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等.总体上来看,学界基本上沿袭三条路径对素质教育进行内涵解读:一是文件或要员的阐析.如1997年9月2日,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将“素质教育”定义为“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二是从素质概念本身进行演绎推导.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认为,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是促进全体人的素质发展和全面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人的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但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也应强调素质教育”.三是从与应试教育、个性教育、终身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等各种教育的关系中提炼.学者们认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是个性教育,是人格教育,是终身教育”等.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三种路径对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与基本内涵的把握是殊途同归、基本一致的.以此为观照,笔者惊奇地发现,马克思教育思想中蕴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鉴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特殊关系和地位,本文马克思教育思想涵盖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的“两促”教育目的与功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界定很难从纯思维的角度界定,往往会先阐释教育的目的和功能,进而根据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来分析教育的结构,最终揭示教育的意义.马克思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和功能上是实现“两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两促”的教育目的正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为何教育与社会、人们的关系如何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同阶级及其不同的代表人物的回答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教育观的理论基础.揭示出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客观规律,正是马克思教育目的与功能观的决定性内容,它是马克思在教育问题上的最大贡献,也是马克思教育思想之所以成为科学的根本原因所在.

首先,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认为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的.在《卡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一文中鲜明地写道:“这个问题有一种特殊的困难之处.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实情况出发.”一方面教育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社会.教育的目的、功能、尤其是内容、方式是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决定教育发展状况,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决定着一定的教育水平,社会往往通过学校等教育机构以实现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再如1848年的《宣言》一文中,马克思说:“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永恒性,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进步的必需工具.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影响和反作用于社会,反作用于社会关系,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其目标是摆脱教育的阶级性,实现改造现代社会的目的.“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马克思强烈呼吁“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改造现代社会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即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因而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即实现共产主义.

其次.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教育是独立的,它也是人文世界的一部分,因而马克思在思考教育时,也深入思考了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人文世界的关系.虽然批判了孔狄亚克关于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的观点,但马克思也认可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他说:“象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教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和发展和运用.”而社会生产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属于精神生产劳动的范畴,是一种怎么写作性的生产.它是人们成长和社会生活的继承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等,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这种全面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这样一来.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而同时各个不同的阶级也就必然消失.”

至此,马克思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教育目的与功能思想就非常明朗了.从罗伯特欧文的著作中,马克思再次高度概括出了这一教育思想.他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等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只有在机器和其他发明有可能向全体社会成员展示出获得全面教育和幸福生活的前景时,共产主义才出现.”


二、马克思的“两全”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全民发展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上是实现“两全”――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这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内在规律,也正是正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全民教育就是教育要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公民,要全体公民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马克思一再赞叹普鲁士的普遍义务教育制度的进步性,并旗帜鲜明地呼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1845年,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一文中疾呼:“第一个措施是由国家出资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普遍教育,这种教育对任何人都是一样,一直进行到能够作为社会的独立成员的年龄为止.这个措施对我们的穷弟兄来说,只是一件公平的事情,因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接着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两文中再次重申要“使所有的儿童享受公费教育.”和“所有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由国家机关公费教育.”的思想.

全面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必然产物.马克思认为,“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人具有适应和改造自然的素质,人们能“把他自己的历史作为过程来理解,把对自然界的认识(这也表现为支配自然界的实际力量)当作对他自己的现实体的认识.”、二、个人具有适应与改造社会的素质.能全面控制自己的所有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三、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怎样培养出这样全面的人呢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全面教育思想.他说,“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基于在资本主义条件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未将道德教育与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并列提出来.恩格斯说,“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故“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道德才成为可能.”因此,在德育问题上,马克思重点揭示资本主义道德的伪善性,告诫无产阶级要尽可能摆脱资本主义道德的影响,而用无产阶级道德来培育新生一代.

三、马克思的“两结合”教育途径――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外部规律,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现实的必经的途径.

所有观念形态的东西,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育的原料来源于生活,生活实践产生教育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生活让工人觉悟,生活可以让他们了解人间的政治和社会的问题.生活即教育,“幸而这个阶级的生活条件本身就给他们一种实际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但代替了学校里的那一套废物而且还清除了和那一套废物纠缠在一起的乱七八糟宗教观念的毒素,甚至还把工人置于英国全民族的运动的前列.贫困教人去祈祷,而更重要得多的是教人去思考和行动.英国工人几乎都不会读更不会写,但是他们自己和全民族的利益是什么,他们却知道得很清楚.”生活制约着人的发展状况.人的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是人类的本性,然而个人的需要总是受制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交往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说取决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如马克思所言.“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等当然总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决定的.”生活为个人发展提供平台,决定着个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生活决定着个人发展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例如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因此是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思维也像他的生活的任何其他表现一样具有全面的性质.”因而,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必要的,也是无法逃避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马克思教育思想中所占的篇幅很大.早在《共产主义原理》文章中,恩格斯即提出了“把教育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的思想,在《临时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一文中,马克思又强调要把“儿童和少年的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不言而喻,法律应当严格禁止9-17岁(包括17岁在内)的人在夜间和在一切有害健康的生产部门劳动.”同时在该文中,马克思还引用了工厂视察员对教师的咨询材料来论证智育、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孩子对孩子的利处.他指出,“(儿童)他们只是半天在学校里,所以总是精力充沛,有较强的能力并愿意学功课.半工半读的制度使得两种活动互为休息和调剂,因此,对儿童来说,这种制度比不间断地从事其中一种活动要合适得多.”于是,马克思最终向大家呼吁,“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质就是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工作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马克思的“一主旨”教育灵魂――自由个性

美国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个性是影响和制约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由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三部分组成.它囊括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行为和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因素如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理想、性格、兴趣和能力等.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心理学上,人格与个性混同,均指个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稳定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素质教育尤为注重个体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格或个性教育.而培养自由的个性或独立的人格也正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灵魂确证.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一文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848年,他在《宣言》中强烈谴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861年,在致莱昂菲力浦斯信中,马克思更具体地阐明了这一自由个性教育思想,他说,小孩要有“独特的性格,彼此各不相同,每一个都有特别的才智.”可见,而自由个性的培育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主旨.是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宰其精神实质的灵魂之所在.

对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特点,马克思进行了如下解读:一、能全面占有自己的所有本质力量.“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二、人的一切感觉、器官和特性的彻底解放.马克思指出,人要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必须丰富人与世界的一切关系,要丰富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发展自己的一切器官,包括与生俱来的器官和社会的器官,还包括后天生成的社会器官.“例如直接同别人交往的活动等等,变成了我的生命表现的器官和对人的生命的一种占有方式.”人们可以彻底解放自己的感觉和特性,即让“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正象眼睛的对象变成了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三、自由个性也即马克思笔下“富有的人”.“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

而要实现这种自由个性,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二是私有财产的扬弃.“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变成人的.”三是消灭非人的劳动.“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消灭劳动是说消灭劳动的异化,让劳动者喜欢劳动,“把劳动当作他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来享受.”.而要实现以上三个条件,必须改变环境,“只有改变了环境,他们才不会是‘旧人’.”因此,必须改变非人的环境,实现建设“真实的集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上所述,马克思教育思想无论在教育目标、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途径还是教育灵魂等方面均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内容和基本要求.穿越历史的云烟,我们发现,时至今日,马克思的素质教育思想在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素质教育内容与方法,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搭建师生间知识、素质、能力展示的和谐平台,提高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