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扩大教育公平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82 浏览:154904

8月29日,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李克强强调,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无论是推进教育公平,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我国教育发展,当下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提高教育质量,二是扩大教育公平.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基本的共识是要推进教育改革,而对于扩大教育公平,还有不少人,包括教育管理者却认为,只需增加教育资源,或者盘活现有资源即可,并不需要改革.以改革扩大教育公平,应该成为基本的共识.

比如,对于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差异,很多地方的做法主要有,建立“名校集团”,将名校周边的薄弱学校纳入名校集团,贴上名校的校标;实行名校和薄弱学校对口帮扶;推进教师轮换制;实行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等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措施是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可是深入分析却发现,这基本上都是推进公平的表面文章,很难起到均衡的实际效果.拿名校集团来说,把薄弱学校贴上名校分校的校标,就能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众所周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校之内有“重点班”,以及“校中校”,挂牌名校集团,各校的差异并没有缩小,于是只能制造表面的均衡.名校帮扶弱校也是如此,这一做法本身就明确名校和薄弱校不平等的地位,对于缩小校际差异作用有限.而把优质高中的部分招生名额进行分配,想以升学出口来吸引家长、学生选择普通初中,其出发点就很功利——以“升学”前景来选择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只有向改革要成效.具体的改革包括两方面,其一,打破原有的以县乡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强化省级财政统筹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以县乡财政为主,学校投入取决于县乡的财政实力.这直接导致义务教育学校存在巨大的差异.只有实行省级财政统筹,才能尽快缩小地区、城乡的差异.其二,打破原有行政主导的教育拨款方式,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拨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增加教育投入,并以均衡为发展教育的首要目标配置资源.但目前,教育拨款的决策权掌握在行政部门,愿不愿意增加投入,怎样拨款,都由行政部门说了算.大家所见的均衡义务教育的措施,大多是不增加教育投入,不改变原有的配置模式的情况下,对现有资源做调配文章,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要增加投入,并转变投入方式,只有实行教育拨款委员会决策.这其实要求政府部门交出财权.

要真正推进高考公平,必须改革高考制度.这就是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高校将招生名额分到各省,这是高考成为地方利益,制造地区不公的根源所在.全国重点大学的招生,实行基于统一测试基础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一方面,统一测试保障基本的公平,学校可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方可申请;另一方面,自主招生落实了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学生的选择权,尤其是学生的选择权.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大学时,大学的办学必定对受教育者负责,会从提高学校品牌、声誉出发,设置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选择适合本校的考生.如果实行这样的考试招生模式,我国高考也就不再实行按户籍报考的方式,全国各地的考生在任何地方都可报名参加统一测试,并以统一测试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在录取时,可结合统一测试成绩、学生中学学业成绩、地方教育因素、大学面试考察等因素综合评价、录取,这也就从全国层面实现了任何地方都可报名高考.当下困扰我国教育公平的最大问题之一——异地高考,也就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所以,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扩大教育公平,必须有改革的思维.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年从恢复高考入手抓教育,就是一项改变千百万人命运、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深化教育和科技领域改革,仍然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紧推出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重要改革举措,务求取得更大成效.”以此观察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行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的自主招生,就是新的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围绕这一改革,将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将促进高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将引导基础教育逐渐摆脱应试教育,还将引导地方政府发展教育观念的深层次转变.只有切实推进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质量才能提高,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