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心理,让教育更具实效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420 浏览:32997

现在不论是家长或是老师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难教,“听话的”、“乖的”的孩子越来越少,孩子们的个性是越来越强,越来越骜驾不驯难以管教.孩子们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可以当面顶撞老师、家长,也可以为了一点儿芝麻蒜皮的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这些问题的反复出现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家长、老师如果还没有真正懂得孩子,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我们相互间的和谐沟通关系还没有形成,他们生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疏导,那么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就难免会出现文章开头的现象.

中国传统的教育把家长、教师放在绝对权威上,师道尊严,高高在上,是教育的主导者,但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却是孩子在被动接受权威教育时,往往出现抵触情绪,教育后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上,造成知律脱节.社会发展到今天,追求平等,构建和谐关系,以生为本的教育已经是当今教育的趋势.陶行知先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亿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象是罗斯福找不着机会带兵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呵斥,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那样的恐惧.他写字想得优秀没得分,仿佛是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苏联柯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者要能细心地真正理解“儿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明智的教育者,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蹲下去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从心理教育抓起,开展一切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活动走向深入,落到实处.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切实有效.

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一个孩子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任.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如自卑、嫉妒、不信任他人,遇事逃避,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有嫉妒、狭隘、敌对等人格障碍的学生易出现偷窃、攻击等品德问题.对这些孩子仅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心理辅导,矫正人格障碍,而家长、老师是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人,而且往往是最亲密的接触,如果把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理论,原则和内容合理地融入我们的教育工作,必定会事半功倍.

有一个小学高年级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气急之下踢破学校食堂大门,拿出菜刀就要砍同学,在老师、同学的阻止下才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发生一系列行为.在学校领导、教师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孩子平时逆反心理就非常强,对班主任、家长的教育非常对立,一直咬着嘴唇不承认错误,只强调是同学欺侮他.班主任介绍:他平时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处理方法也很简单、粗暴,常常是用拳头解决.他的爸爸前几年到了城市,在一个菜市场批发蔬菜,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就疏于对他的沟通和教育,经常是说几句不听就打,或者威胁孩子要把他送回老家.孩子认为爸爸不仅不喜欢他,不关心他,老打他,还经常威胁他.时间久了孩子就具有攻击性,对同学、对他人也养成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那天孩子的爸爸接到学校通知到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刚听老师说明原委就跳起来要揍孩子.在场的老师、校警、学校领导制止了他的冲动,提出了对教育孩子的要求,希望他回去后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再辛苦,再忙,也要抽时间培孩子,配合学校一起加强这个孩子的教育管理.第二天,孩子来了,交出了他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和检讨.看得出,孩子的心情有些平静了,能接受教育了.学校、老师抓住这个时机,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指出行为的危害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给家长也进行方法的指导.后来这个孩子过激行为慢慢的有所好转,在小学毕业前未再发生.

看得出:教育者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了孩子的需要,才能有针对的引导、关心,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创设氛围形成合力关注孩子心理.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各中小学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管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阳光心态.

在思想教育时家长、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家长、老师采用交谈、观察、疏导、心理换位等方法,让孩子感到老师、家长是协助者,他们会从内心自觉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并学会方法,去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一是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咨询室,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心理专职教师,帮助学生克服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偏差.培养其心理抑制能力,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苦恼.学校通过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信箱等途径,加强团体心理指导和个别心理辅导,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和心理咨询活动.

同时学校聘请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培训.各中小学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计划,切实做到“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开课率力争达到100%,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定期召开教师会,了解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思想行为表现,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对措施.如举办主题班会、专题辫论会、师生谈心,同学交流等,发挥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教育合力,把心理教育融于教育教学之中,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心灵的沟通.

二是各个班级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将学生成长过程的困惑、成绩、奖励等资料装入学生档案,引导学生树立阶段性成长目标,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各个年龄段孩子成长规律的知识传授,学会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交流体会,学习方法、共享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学校网站、班主任博客、校讯通等网络平台,加强家校、师生互动交流.使家庭教育更有实效性.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老师多关注孩子,有一颗爱子、爱生之心,真心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去做他们的好朋友,学习上的好导师,健康心理的引导者,为孩子创设一个健康、宽松、和谐的生长育人环境,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负社会赋予家长、教师的职责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