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九重(连载之四)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19 浏览:12076

绝无仅有的毕业生

2003年5月中旬,我们开始进行考核,在15天时间里,一共考了四次.

第一项是笔试,三个小时的笔试涉及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航天理论的基本原则到最小的操作步骤,无所不及.

笔试是共同试卷,全体航天员做的是一样的题目.除此之外,口试和操作考核都采用抽题方式,抽到什么考什么.

第二项是口试,既要考查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考查对专业的熟悉程度.试题备有多套,每个人进入考场,抽出自己的试题,抽到后给5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面对十多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考评组,接受他们严格甚至“刁钻”的提问.

太空飞行要素、航天服上橡胶绳的缠绕方法、如何食用航天食品等大大小小,无所不及.答题时我们必须对答如流,并且画出流程图作讲解.回答完后,专家们根据回答问题的完整度和准确度打出分数,心理教员还要根据我们回答问题的状态打出心理分.

第三项考试是实际操作题,在模拟器中进行,以考量我们在飞船各种飞行程序中所作的判断、处理和操作,整个过程和情形接近实战状态.

其中的应急故障程序是随机的,要在最短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作出处理、排除故障,因为模拟太空飞行状态,时间卡得非常紧,基本没有思考时间,几乎同时,脑到、眼到、手到,哪一个慢了就将面临更严重的故障,最后导致飞行任务失败.

我抽到的是“数管失效”的应急程序.是说飞船进入太空后,如果数据管理系统突然失效,就要立刻改为手动操作应急返回.从判明故障到处理完毕,这个程序一共有35道指令、50多个动作,而完成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我做得分毫不差.

第四项考核是身体素质的全面考评,用多种器材做生理指标检查.我们14个人在具体数据上虽有差别,但全部达到优秀标准.

以上四项只是专业技术和生理基础方面的最后考核,还不能确定航天员是否合格,最后的评判要通过综合考评来进行.考评委员会分为政治思想、专业技术及心理、医学评价三个组,通过复核试卷、回放录像、计算五年多来的各项考试成绩和训练成绩、综合各界意见,最后给每个航天员打出总分.

综合评定考核极为细致、严格,指挥部规定,不合格者将被淘汰.按照美国和俄罗斯的经验,航天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淘汰率一般为50%,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数量的航天员,之所以选拔了14人进入训练,也是考虑到了淘汰的问题.


2003年7月3日,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结果揭晓:经过艰苦拼搏,14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并同时获得航天员资格.

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正式产生,标志着我们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训练体系,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而且这个成绩还创造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项纪录:中国航天员大队的训练,淘汰率为零.

5年零6个月,一个人盛年时期黄金般的岁月,2000多个夜夜,58门内容宏富的课程,共计3000个标准学时等艰苦的努力,让最初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我们,全部以良好以上成绩通过考核.其中经受的艰难与磨砺,远不是这些枯燥的数字所能涵盖的.我们不仅在知识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个人的精神、思想与意志品质,也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

顺利结业的14个航天员都获得了选拔资格,一起面对首次载人航天的任务,准备接受最终的挑选.

谁能进入首飞梯队

首飞选拔在结业考试结束后随即开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要在14名通过考核的航天员中,选出5名表现更为突出的进入下一阶段;二是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强化训练,选出3人进入首飞梯队;三是通过具体针对首飞任务的训练与模拟,确定执行首飞任务的1人.

两个月,十多项强化训练课目,每项训练结束都由专家们打分,最后算总分.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不停地训练,接着考试,一个接着一个,相当密集.有不少次,专家们给我打出了99以上的分数,连我们所长都觉得我的分数高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专家们打分是非常严格的,包括报告及口令问答时,错说一次、漏说一次都要扣分,操作不规范也要扣分.

在这个精确的、艰难的选拔过程中,我的综合成绩仍然排在第一位.

经过评选委员会专家组无记名,我和排名第二的翟志刚、排名第三的聂海胜,最终入选“首飞梯队”.

首飞梯队选定时,距离执行飞行任务只剩下了一个月.这段时间,训练的重点转向飞行程序和实际执行任务.

而到了这个阶段,整个航天工程绝大部分技术内容都已经定型,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才变得明晰和确凿.

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这一个月的强化训练,主要在飞行程序模拟器中进行.用飞行程序模拟器、飞船运动人工控制模拟试验系统等设备,进行正常飞行、应急飞行以及飞行过程中各类故障的判断和处理,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

对这些内容的考评,将决定谁成为首飞航天员.

我们连续进行了五次模拟程序考试,我五次的成绩分别是:99.5分,99.7分,100分,100分,100分,仍然排名第一.

9月初,李继耐总指挥亲自主持,召开了评选委员会会议,以无记名方式对我、翟志刚、聂海胜三人进行了排序,当时的结果并没有公布,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有比较清楚的感觉:我可能排在第一位,首飞有可能是我.

2003年9月14日,全体航天员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就是神舟五号发射场,进行最后的训练和选拔.

9月21日到9月24日,首飞梯队的三人进行“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我已经对飞船的飞行程序和操作规程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我告诉自己不可以有半点松懈.我期待着确认心中的那个谜底.

10月初,我们首飞梯队的三位航天员,都被领导约见单独谈话.总装备部朱增泉副政委负责载人航天飞行的思想工作与宣传工作,他带着一个班子,不仅找我们三个人谈话,还找我们的家属谈话.

2003年10月12日,清晨,空中飘着零星的秋雨,站在航天城向西眺望,西山上昨晚落下的第一场瑞雪清晰可见.

7时45分,我和翟志刚、聂海胜依次走出航天员公寓,来到送行现场.今天,我们要告别亲人、战友,奔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今天将是我生命中伟大的一天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首飞航天员已经确定了.

一小时前的16时整,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在总指挥李继耐主持下召开会议,议题就是一个:确定谁来首飞.

经过每一位指挥部成员表态,确定我为首飞航天员,翟志刚、聂海胜为备份航天员.

晚上7点钟,我从新闻发布会回到房间不久,航医所政委吴川生就走进了“问天阁”,和我单独交谈.

他一进房间,我就明白,可能是来通知我执行任务的.

吴政委开口对我说:“利伟,首先祝贺你担任首飞.”

虽然已经猜了个十之,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还是有一股热流涌起,很激动.但我知道这时候一定要保持心理稳定,不能放任情绪,便克制住自己,平静地对政委说:“感谢祖国和人民给了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以一颗平常心去做好准备,完成首飞任务.”

吴政委没有和我谈太多道理,只是说到一些具体的准备工作.问照相机、摄像机装船没有,还嘱咐我,一定要多拍些地球的景色回来等

临走,他和我握了一下手:“我们都盼着你顺利完成任务.”

我知道,其实吴政委担心我紧张,担心我晚上睡不好,这也是大家共同担心的问题.

我坚信这种情况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我的准备和整个系统的准备情况都极好,这一次任务,看起来就像一次普通的出差,只是时间不长、距离较远而已.我并没有觉得太紧张,我必须,而且可以让自己睡好.

“我会睡好的.”我对吴政委表示.送他离开时,我已经非常平静.

翟志刚和聂海胜作为首飞梯队的一员,将成为飞行任务的第一和第二备份,直到飞船升空的最后一秒,都会时刻做好飞行准备.

他们谈完了话,过来向我表示祝贺,同时对一些技术问题仔细讨论,就所能想到的细节一再叮嘱,想办法缓解我的压力.

海胜对我说:“你放心去,所有的东西我给你带回北京.什么也不用担心,家里有我们.”

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没多少空闲时间.通知谈话之后,紧接着进行体检,然后洗肠.我们三个人程序一样.

我最后一个洗肠,这项令人不舒服的工作结束后,已经晚上9点了.

回到自己的房间,用几分钟时间,我把所有正在使用的东西收拾好,准备第二天交给志刚和海胜,好让他们带回去.

10月15日凌晨2时,一阵轻轻的敲门声将我从酣睡中唤醒.这是随行的医生来叫我们起床.

后来他们告诉我,这是第二次敲门,第一次,我竟然没有醒来.

满打满算,我睡了五个小时,但这五个小时睡得很香、很沉,好像比之前所有的夜晚都睡得踏实.

起床后,医生对我进行了常规体检.我的状况是高压116,心率76,体温36.1℃,一切都很正常.首飞的任务由我执行.

翟志刚和聂海胜也起床进行了体检.之后,我们三个人就穿着棉大衣,直接去吃早餐.

和平时一样,早餐的内容按已经确定的食谱准备,并没有特别的东西.我们部队的机关灶大都差不多,有面条、馒头、米饭、面包等等.

我平时是最不爱吃面条的,好像部队每天早饭都有面条,习惯性的.我那天早晨吃了些面条,但没敢放开吃,所以总觉得没吃饱.快离开饭厅时,我说:“不行,我还得来点肉.”又吃了一些有肉的菜.

吃饭时,志刚不知从哪里要来一瓶红酒,他和海胜各倒了半杯.因为执行任务不能喝酒,我倒了半杯矿泉水.志刚一定要我在里面滴点红酒,他说:“虽然以水代酒,也要给你加点颜色,喜庆喜庆.”

他们预祝我以最好的状态飞行,顺利完成任务.

三个战友站起身来,举杯相碰,一饮而尽.

时针指向凌晨3时,飞行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了.

我们三个人离开“问天阁”时,在客厅的门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个从国外“引进”的程序――俄罗斯的航天员在执行任务前,都要在自己住的公寓门上签上日期和自己的名字.

5时整,所有测试结束,我穿着航天服与工作人员以及领导们合影,因为之前一直都在紧张地准备,没有顾上.5时20分,我们坐在了“问天阁”的会见厅里,翟志刚和聂海胜身着蓝色出征服站在我身后两侧.照相机记录下了我们三人预备出征的一刻.

从凌晨起床到这一刻,一直处于紧张忙碌状态,所有工作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行云流水,间不容发,我也全神贯注,心思全用在应对每个细节上.

随着照相机拍照的快门声落下,随着环绕于身前身后的工作人员离开,四周似乎突然安静下来,这时我好像突然置身于空阔的场地,我这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个神圣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今天将是我生命中伟大的一天!那么,让所有应该到来的都到来吧!

(未完待续)

摘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