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过去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68 浏览:102925

项目地点:贵州赤水丙安镇

项目背景:丙安古镇系“中国红色旅游经典地”、“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处于川黔古道上,距赤水市区12公里.三面濒临赤水河,河边建有许多由数百根圆木支撑在赭色岩石上的吊脚楼,蔚为壮观.古镇只有一条狭窄的石板街,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及军团长林彪曾在丙安扎营,并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项目功能:展览教化建筑

项目属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总建筑面积:284.6m2

占地面积:190.8m2

一层建筑面积:190.8m2

二层建筑面积:93.8m2

结构形式:木结构

竣工时间:2009年5月

项目特点与空间生产机制

1.关注焦点:光的幻象意境配置机制

2 本质性结构分析:“红色旅游”可归结为某种大事件记忆型旅游方式,其运作机制的要旨是“唤醒”红色记忆与“书写”当代的感言,即通过对意义的生产激发空间的活力,从而对地方经济与旅游产生助推作用.

3.空间控制机制的生成:

(1)潜伏:“纪念馆就挤在一堆老屋中,如同当年窝在民间的老宅.”

(2)密条空间:密条的平行布局以及条缝的大量通透性,使狭小的陈列空间小中见大,也使得整体的建筑内部最终达到一种复杂的纯净效果.室内的密集木条景象也象征着当时革命的现实:荆棘密布,但是遮不住希望的远方;由此通过空间的巧妙营造,完成陈列性空间的先天教化心灵的职能.


(3)光的幻象意境配置:主要侧光源的磨砂白玻使得窗外的景色抽象、窗内的光线涣散,成就一系列光与体的退晕效果;来自屋顶的光则直接明了地倾泻而下,整体的光照方式将人的注意力吸引“向上”,高远的光明与希望,两处带色(一处红、一处黄)的天窗在局部利用光与色的互动给内部空间染上了强烈的色彩,使得室内环境变得鲜亮激昂.

(4)屋顶特质:作为建筑中部的飞顶,V形屋顶的起翘处形成了采光的高侧窗,低凹处则是镀锌铁皮的排水沟.因为遵循着与周边老房子类似的坡度、色彩、材料与建造方式,所以它与环境的关系是和谐的,但是屋脊塌陷、屋檐高扬而与传统建筑屋顶几乎相反的空间结构逻辑则揭示了建筑师一定要有区别于历史建筑的专业立场——即使从外观上,修建于当代的建筑也不该与老房子完全混淆,与历史的差异源于对历史的尊重.

4.标准控制:

(1)结构:木结构体系(受力体系松木,其余构件杉木,内部空间的木格栅回收原危房的旧木经处理后使用).

(2)基础:混凝土桩基.

(3)围护体系:1)外墙为内外12厚木板夹30厚保温层,外侧板回收原危房旧板;2)屋面在传统木望板上增设保温层,上搭顺水条,小青瓦铺面;3)围护体系外罩透明防火漆.

(4)节点处理:榫牟/胶粘/钉接

(5)当代通用技术思维+传统建造的嫁接:通体采用传统木结构做法,建构在沿袭当地的榫桙方式中夹带几何型交接关系的交代,配合夹心板、透明防火清漆、防水层处理,遵守通用技术标准控制下的保温节能/防火/防水等的规范化要求.

相关论文范文